小麦穗期病虫发生与防治意见

发布日期:2021-04-08 18:52

小麦穗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危害的高峰期,又是小麦后期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赤霉病一旦错过防治适期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根据菌源、品种、天气等综合因素分析,预计今年我区小麦穗期病虫为中等偏重发生。因此,各镇要牢记2012年惨痛教训,务必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主动出击、全面用药,全力做好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夏熟作物丰产丰收。

一、发生趋势

1、赤霉病

据我区稻桩子囊壳带菌情况、小麦品种抗性、生育期参差不齐、抽穗扬花期天气趋势等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小麦赤霉病仍为中等偏重发生,如抽穗扬花期温湿度适宜,极有大流行的可能。⑴菌源充足。4月7-9日普查6个镇30块田,稻桩子囊壳平均枝带菌率21.46(5.0-46.03)%,高于大发生的2012年(11.90%),为2000年以来第二,因前期雨水多,田间湿度大,随着温度回升,稻桩子囊壳带菌率仍将增加,为病害流行提供充足的菌源;⑵感病品种面积大。我区小麦品种仍以扬麦、宁麦系列品种为当家品种,这些品种均不抗赤霉病;⑶感病机率增加。因土地流转,造成播期不一且偏晚,生育进程参差不齐,导致感病的生育期(抽穗扬花期)拉长,致使发病机率大大增加,早的田块已陆续抽穗,晚的田块4月底才能抽穗;⑷气候条件。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中-5月上旬以高温、过程性降雨、雾霾天气为主。易感病生育期(抽穗扬花期)与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相吻合,有利于赤霉病病菌侵染和扩展;⑸赤霉病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提高。3月下旬我站送检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检测结果我区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菌株平均47.37%,去年40.55%。

2、白粉病

本站4月8-9日普查6个镇30块田,15块田查见病株,见病田块率50%,平均病株率2.1(0-15.2)%,去年同期在感病的宁麦、扬辐麦品种上零星查见病株,今年白粉病始见期早常年5天左右,见病田块率高于常年30个百分点。因目前田间湿度高,随着气温的升高,小麦白粉病的扩展蔓延将进一步加快。预计今年小麦白粉病为中等发生,感病的宁麦、扬辐麦系列品种为偏重到大发生趋势。

3、粘虫

止4月6日高空探照灯累计诱蛾45头;3月16日查见卵,早于去年2天(去年3月18日),止4月13日百把获卵累计500块、37320粒,高于去年(去年同期百把累计获卵450块、28190粒),列2002年以来最高;产卵高峰3月14-15、18-19日,当日百把获卵60、100块;室内观测卵孵进度,止4月9日孵化93.48%,卵孵高峰3/31-4/2,预计田间卵孵化高峰在4月上旬末。预计今年粘虫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

4、蚜虫

4月9日普查36块田,平均蚜株率4.2(0-22.5)%,百株有虫7.28(0~62.5)头,个别重的田块百株有虫近800头,低于去年(去年同期百株有虫2075.77头)。但如后期天气条件、食料状况对穗蚜繁殖有利,蚜量将迅速增长,预计今年中等至偏重发生。

5、灰飞虱

系统田3月26日始见越冬代成虫,迟于去年(去年3月21日);4月9日普查36块麦田,平均亩虫量2619.18头(幅度0~11667.25),其中成虫占41.18%,大面积发生较轻,但少数套播田、稻草覆盖麦田中等发生,虫量高的近3万头,主要集中在大伦、蒋垛等镇部分田块;预计今年麦田灰飞虱轻于常年,为中等发生。

二、防治意见

1、防治策略

坚持“立足预防、主动出击、抓住适期、药肥混喷”的防治策略。

2、防治适期

防治白粉病对感病品种和重病田,要在齐穗前主动用药控扩展;防治赤霉病,坚持“适期防治、见花打药”,确保两次用药不动摇。第1遍为小麦扬花初期(扬花株率5%),间隔5-7天用第2遍药。施药后4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3、防治配方

防治赤霉病:亩用40%戊唑·多菌灵WP70-90克或25%氰烯菌酯SC100-150毫升或75%百菌清·戊唑醇WP60-80克或28%烯肟·多菌灵WP80-100克或30%戊唑·福美双WP90-120克或60%多·酮wp100克或40%多·酮WP130克。

防治白粉病:亩用40%氟硅唑SC30-40毫升或15%三唑酮WP60-80克。

防治粘虫、蚜虫:亩用25%氰戊·乐果EC75-100毫升或30%氰戊·辛硫磷EC80毫升或2%阿维·吡EC70毫升。

选以上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粘虫及蚜虫配方中各一种药剂对水20公斤弥雾或对水30公斤细喷雾。

三、注意事项

1、坚持轮换用药、延缓抗性。防治赤霉第1遍使用多·酮配方的农户,第2遍应用改用戊唑醇类复配剂。

2、针对白粉病有可能偏重发生的趋势,各镇要对感病品种和发病重的麦田主动用药控扩展,穗期针对用药控危害。

3、今年我区粘虫落卵量高,各镇应引起高度重视,防止因防治不力,部分田块出现掉穗头、下茬水稻秧苗受害,影响基本苗。

4、禁止使用氧化乐果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此外,在防治过程中,避免污染蚕桑和蜜源地,确保不发生生产性中毒事故。

5、应避开早晨露水和小麦扬花高峰时用药,防止影响防效或产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