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产生肥害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发布日期:2021-04-04 09:37

(一)施肥不当引起的肥害1.脱水型肥害。该类型肥害通常是由于化肥一次性施量过大、追肥离根系过近或土壤墒情不足等原因,引起根际土壤肥料浓度过高,作物根系非但吸收不到土壤中的水分,还会反渗脱水。2.叶片熏灼型肥害。一种是在气温较高、通风不畅的情况下表施氨水、碳酸氢铵、尿液等速效肥料,氨气大量挥发对叶片造成熏灼,蛋白质变性或合成受阻,叶尖叶片黄化,甚至全株枯萎死亡;另一种是根外追肥肥液浓度过高、撒施追肥肥料粘着在叶片上造成的叶片局部失水灼伤,呈斑块状枯死症状。3.烧种型肥害。该类型肥害一般是因为种肥施量过大、种肥同播距离过近、浸种拌种浓度过高,或用过磷酸钙、碳酸氢铵、尿素、石灰氮等化肥拌种等原因所致,会造成种芽损伤、烧种霉变、缺苗断垄等症状。4.烂根型肥害。该类型肥害主要是由于施用的有机肥未经腐熟,分解过程中发热产酸、争养、释放有害气体,为害种子和根系,造成沤根烂种、根系生长不良等症状。(二)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引起的肥害1.氯离子。氯的毒害主要是破坏细胞超微结构,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当氯离子浓度超过耐氯临界值时,开始出现毒害症状。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红麻等耐氯作物临界耐氯浓度在450mg/kg以上,一般含氯化肥可以正常施用;临界耐氯浓度50mg/kg时,不宜施用含氯肥料。2.缩二脲。在尿素或以尿素为原料的复合肥生产过程中,若高温(超过133℃)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产生缩二脲,缩二脲含量过高会降低种子发芽率,使叶色退淡变黄,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幼苗死亡。当肥料中缩二脲含量超过2%时,施入土壤后会导致烧苗、烧根,造成肥害。用作根外追肥的尿素中缩二脲含量不能超过0.5%。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作种肥。3.游离酸。游离酸超标的产品可以伤害植物种子和幼苗,游离酸含量高腐蚀性强,易导致土壤板结。若含量超过5%,施入土壤后容易引起作物的根系中毒腐烂。4.三氯乙醛(酸)。三氯乙醛(酸)是有些厂家在磷肥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受污染的废硫酸而引入的毒害物质,其致害极限含量为400mg/kg,安全含量为200mg/kg。三氯乙醛(酸)进入农田后轻则引起烧苗,重则使农作物绝收,且毒性残留期长,影响下季作物生长。除以上有毒、有害物质外,还有肥料偏酸或偏碱,钠离子和重金属含量过高等都可能造成肥害。

二、肥害的预防与补救措施(一)肥害的预防措施1.科学选用肥料。化肥一定选用各种技术指标合格、肥料配方合理的标准肥料,有机肥料要选用经过充分腐熟、有害物质符合国家标准的商品肥料或积制农家肥。选用颗粒缓释肥,可以延缓养分的释放,避免或减少肥害发生。2.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在腐解过程中,和土壤颗粒形成无机—有机胶体,能吸附较多肥料的阳离子,使土壤溶液浓度不致升得过高,起到缓冲作用,减少肥害的发生。3.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作物的营养特点、土壤及其养分状况,制定合理的施肥配方(用量和比例)规范施用,避免因盲目施肥造成肥料浪费和肥害发生。4.采取科学的施用方法。根据土壤质地、墒情、肥力状况以及作物阶段的营养特性合理确定追肥用量,每次施量不应太大,并与灌溉相结合,土壤过于干旱时,宜先适度灌水后再行施肥,或将肥料对水浇施。施用氨水、碳酸氢铵等易挥发性的肥料时,不要在气温较高时地表撒施,采取深施覆土的方法可以防止氨气挥发,避免叶片熏伤。施用种肥和追肥时,肥料不要与种子和根系直接接触,要距离作物根系10cm左右。作物对微肥较为敏感,从缺乏到过量范围较窄,需严格控制施量或浓度,力求均匀,避免局部含量超标引发中毒症状。5.叶面追肥要正确选择肥料品种,严格控制肥液浓度,适时适量喷施。适宜作叶面追肥的肥料有尿素、磷酸二氢钾、硼砂、硫酸锌、钼酸铵、过磷酸钙浸出液等。而一些易挥发、难溶、含氯离子的肥料均不宜叶面喷施。一般大量营养元素的盐溶液为0.2%~2%,微量元素的盐溶液为0.01%~0.1%。喷施时应避免在有风和中午高温时间进行,防止肥液快速蒸发失水,浓度过高灼伤叶片。一般在无风的上午9时前、下午4时后较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