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烂铃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

发布日期:2021-02-26 15:26

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为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年,由于受气象因素的影响,棉花烂铃现象常常出现,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植棉效益的提高。以下内容为大家详细总结了棉花烂铃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棉花烂铃形成的原因

棉花烂铃每年都有发生,但烂铃率差异较大,除品种、密度、播期因素外,主要是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引起的,因为棉花烂铃是由铃疫病菌侵染引起的。此病菌在温度24~27℃、相对湿度85%以上条件下蔓延发生为害最重。因此,在棉花结铃盛期,降雨量大小,连阴雨日的多少,是决定烂铃多少的主要因素。连阴天多,降雨量大,光照少,棉田湿度大,有利于病菌侵染为害,造成烂铃发生。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对气象条件与棉花烂铃关系的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棉花烂铃的规律:即高产棉田重于低产田,棉株下部多于上部,涝年烂铃重于旱年,早播棉田重于晚播棉田,密度大田间荫蔽的重于密度小光照条件好的。根据这些规律,我们总结了一些防治棉花烂铃的措施和方法。

二、防治棉花烂铃的措施

1.选用中早熟品种。安阳县无霜期常年平均210天左右,一般选用中熟抗虫品种,推广地膜覆盖,实行促早措施,在适播期内种植,均能正常成熟。选用良种时,要注意选叶片大小适中,果枝夹角小,株型塔形的品种,减少下部遮阴,通风透光好,烂铃就少。如中棉45、中棉43(272系)、晋棉34等。

2.合理密植。实践证明,高中产棉田行距小,密度越大,通透性越差,田间荫蔽重,烂铃增多。因此,应实行合理密植。一般高产田采用宽窄行种植,大行行距1~1.1米,小行0.5米,株距0.25米,每667平方米密度3330~3500株为宜,旱地可适当增加密度,每667平方米4000~4500株。

3.合理化调。化学调控可有效控制棉株高度和果枝长度,塑造理想株型,有利于通风透光,防止烂铃,提高产量。从蕾期开始一般化控4次,667平方米用缩节胺总量达10克,对于长势偏旺的棉田,在棉花打顶后7天,每667平方米用缩节胺1.5~2.5克,兑水30~40千克,盖顶喷洒一次。吐絮后期每667平方米用40%乙烯利水剂100~150毫升兑水70千克喷雾,可起到催熟防烂的作用。

4.开沟培土,降低棉田湿度。棉田排水不畅易造成湿度大引起烂铃。因此,搞好棉田水利建设和排灌配套措施,在棉花初花期及时进行开沟培土,遇雨涝时能及时排积水,减少田间持水量,可减少烂铃。

5.精细整技。在棉花生长的中后期,及时去掉棉株下部的老叶、叶枝、空果枝、边心、赘芽,增强棉田内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菌对棉铃的危害。

6.药剂防治。在棉花的中后期,喷洒1000倍的多菌灵或福美双等杀菌剂,能有效防止病菌蔓延,对减少烂铃的效果较明显。

7.及时采摘烂铃。进入8月后,田间发现烂铃(棉铃在40日龄以上)要及时采摘晾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