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渍后,预防水稻细菌性病害

发布日期:2021-02-13 04:33

持续大雨,外洪内渍,水稻生长受阻,秧苗素质下降,后期病虫害加剧,特别是细菌性病害,如不及时加强防控,白叶枯、细菌性条斑病将造成大爆发。

渍后细菌病害发生原因:一是秧苗素质下降,抗病能力弱,秧苗自然生长孔和植株伤口在易感期,极容易造成细菌侵染。二是有充足病源。细菌性病害在大田常年都有零星病原,且水稻种子来源广,播种时消毒工作不彻底,种子带菌,成为了细菌性病害的又一来源。三是持续受渍,气温24~28℃,相对湿度大,排渍水流交叉频繁,为细菌性病害的侵染提供了传染条件。

的方法:一是加强水的管理,晚稻秧田、一季稻田渍后转晴,做到分层排水,切不可一次把水全部排干,以免造成叶面蒸腾脱水和根系脱水萎蔫。双抢应做好多余稻草和还田稻草处理,减少晚稻病害的侵染源。二是提高秧苗素质,天晴后2~3天,秧苗已基本恢复活力,每亩大田追施氯化钾4~5公斤,增强秧苗素质,提高抗病力。三是进行药剂预防,雨转晴2~3天后,对所有晚稻秧苗、一季稻田每亩用2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菌毒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