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绵腐病的表现症状、发生原理及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21-02-12 15:33

水稻绵腐病是水稻秧苗期常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常常导致水稻烂秧,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希望能够帮助农户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

表现症状:

绵腐病常见于苗床,病菌普遍存在于污水中。水稻播种后,病菌侵染幼芽,7天左右显症,起初在颖壳破口或幼芽基产生乳白色胶状物,随后向四周放射长出白色絮状菌丝体或幼芽枯死。秧田初期为点片发生发生,若遇低温绵雨或厢面秧板长期淹水,病害会迅速扩散,造成全田性死苗。

发生原理:

绵腐病是水稻秧苗期常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绵腐病多发生在3叶期前长期淹水的湿润苗床。播种后遇低于10℃以下的低温,秧苗根系活力减退,吸水吸肥能力下降,引起根系生长缓慢,秧苗抗性下降,病菌便乘虚而入,浸染秧苗,造成烂秧。

秧苗3叶期前后,气温愈低,持续的时间愈长,烂秧就愈严重。稻苗幼芽长到1.5厘米长时最易发生此病。发病时先在秧苗幼芽部位出现少量乳白色胶状物,以后长出白色绵絮状物,并向四周呈放射性状扩散,直至布满整粒种子,后期病粒上的锦絮状物因附着了其他藻类而变成绿色或因沉积铁质而呈铁锈色。

防治措施:

1.水分管理

湿润育秧播种后至现芽前,秧田厢面保持湿润,不能过早上水至厢面,遇低温下雨天短时灌水护芽。一叶展开后可适当灌浅水,2叶期~3叶期以保温防寒为主,要浅水勤灌。寒潮来临要灌“拦腰水”护苗,冷空气过后转为正常管理。

2.喷药保护

播种前进行苗床消毒。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后,应及时施药防治。每667平方米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00倍液或硫酸铜1000倍液均匀喷施。绵腐病发生严重时,秧田应换清水二三次后再施药。此外,每667平方米撒施草木灰15公斤~25公斤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