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螟虫的防治

发布日期:2021-02-12 12:17

一、为害特点

向日葵螟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简称葵螟。该虫以幼虫为害向日葵和野生菊科植物的花盘和籽粒。其幼虫蛀入向日葵的花盘后,由外向中心侵食,将种仁部分或全部吃掉,形成空壳;或深蛀花盘,将花盘蛀成多条隧道,咬下的碎屑和排出的粪便污染花盘,遇雨后,花盘和籽粒发霉腐烂。花盘被害率一般在6%~30%,高的可达60%以上。一个花盘上一般有幼虫1~5头,多则几十头至百余头。子实被害率一般在10%左右,严重的达80%以上。一头幼虫在花盘上可为害7~12粒种子,严重影响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

二、形态特征

成虫灰褐色,体长8~12毫米,翅展20~27毫米,前翅狭长,近中央处有4个黑斑,后翅浅灰褐色,具有暗色脉纹和边缘,成虫静止时,前后两翅紧贴身体两侧,与向日葵种子很相似。

卵乳白色,椭圆形,长08毫米,宽0.4毫米左右,卵壳有光泽,具有不规则的浅网纹,有的卵粒在一端尚有l圈立起的褐色胶膜圈。

幼虫体长约18毫米左右,淡黄灰色,腹面黄绿色,背面有3条暗色或淡棕色的纵带,头部淡褐色,前胸盾板淡黄色,气门黑色。

蛹长l0~12毫米,黄褐色,羽化前呈暗褐色,腹部背面l~10节都有圆形刻点,以第2~7节最多,在腹面仅第5~10节有圆刻点,腹端有刺钩8根。

茧梭形,丝质,长12~17毫米,可分为越冬茧和化蛹茧两种。越冬茧椭圆形,中部宽,一头尖,另一头钝圆,茧皮分两层,外层灰色,比较粗糙并粘附土粒,内层鲜黄色,丝质膜状,茧内藏越冬虫1头。化蛹茧是越冬后,幼虫从越冬茧里钻出后再吐丝做成的,为一层比较粗糙的浅灰色丝质茧皮,幼虫在其内化蛹。

三、生活习性

向日葵螟虫一年发生1~2代,为害向日葵的主要是第一代。该虫以老熟幼虫做茧在土中越冬。来年7月上旬,越冬幼虫咬破越冬茧皮,在1~2厘米的表土层做新茧(化蛹茧)后,转入前蛹期。幼虫吐丝做茧后,经2~3天后化蛹,蛹期6~7天。成虫在7月中、下旬陆续出现,羽化盛期为7月末到8月初,此时正是葵花的盛花期。成虫昼伏夜出,在花盘上取食花蜜,交配、产卵。

螟虫的卵一般多散产在葵花花盘上的开花区内,以花药上最多,其次是花柱和花冠上。成虫产卵盛期在8月上旬,卵期3~5天。幼虫期19~22天,有4个龄期。l~2龄幼虫啃食筒状花器,3龄后沿着葵花子实的排列缝隙蛀食种子,吃掉种仁,形成空壳,或深蛀花盘,蛀成纵横交错的隧道。受害部位残留下的虫粪及碎屑,状如丝毡,遇雨后引起花盘腐烂。8月下旬后,大多数幼虫老熟,开始吐丝、脱盘、入土做茧越冬。少数幼虫在8月末、9月初化蛹、羽化为成虫。在晚开的葵花盘和分枝花上可见到第二代的卵和幼虫,但不能越冬。

向日葵螟虫的发生轻重与花期的早晚有密切关系。一般极早熟品种或地膜覆盖栽培的早熟品种,整个花期都能在螟虫羽化和产卵前结束,因而受害轻。而向日葵的开花期与螟虫的羽化期正好相遇时,则受害重。另外,旱作区种植的向日葵,如遇天气炎热,干旱少雨,为螟虫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则螟虫的为害也会发生严重。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虫品种据报道,黑色种皮品种和硬壳层形成快的品种受害轻或基本不受害。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油用杂交种龙葵杂3~6号,或食用品种龙食葵2号、3号,能有效减轻向日葵螟虫的为害。

2、秋翻冬灌向日葵收获后进行秋翻冬灌,可杀灭大量在土内越冬的幼虫,以减少来年的越冬虫源。

3、药剂防治

防治成虫在成虫盛发期,于傍晚喷施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

防治幼虫在幼虫尚未蛀入籽粒的关键时期,即8月上旬左右,喷施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90%敌百虫500~10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500倍液等。每株花盘喷洒药液40至50毫升,杀虫率可达90%以上。

上述防治药剂,每隔7天1次,连续2~3次,防治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