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面积和产量
据国家农业部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葡萄栽培面积已达1198万亩,产量近1400万吨,从2011年起鲜食葡萄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
区域分布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除香港和澳门外,其他省、市、自治区均有葡萄的商业化栽培,葡萄已经成为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果树树种之一。
目前葡萄生产基本形成西北干旱新疆产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产区(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内蒙西部等)、环渤海湾产区(山东、辽宁、河北等)、黄河中下游产区、南方产区、西南产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及以吉林长白山为核心的山葡萄产区等7个集中栽培区。
主要发展趋势:西迁、南移
栽培模式
近年来,我国葡萄栽培模式已从传统的露地栽培模式发展到设施促成栽培、设施延迟栽培、避雨栽培、一年两收、休闲观光高效栽培等多种模式。
葡萄设施栽培的发展,不仅扩大了栽培区域,调整了葡萄产业布局,调控延长了鲜食葡萄成熟和上市供应期,而且显著提高了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品种结构
中国葡萄栽培目前仍以鲜食葡萄为主,占栽培总面积的80%;酿酒葡萄约占15%,制干葡萄约占5%,制汁葡萄极少。
鲜食葡萄:①欧美种群品种以巨峰、夏黑、藤稔、京亚等为主;②欧亚种群品种主要有红地球、无核白、玫瑰香、维多利亚、无核白鸡心、美人指、泽香、火焰无核和克瑞森无核等;近年发展较快的品种有夏黑、87-
1、瑞都香玉、瑞都翠霞、巨玫瑰、魏可、火焰无核、阳光玫瑰、金手指、克瑞森无核等。
酿酒葡萄:主要以赤霞珠、蛇龙珠、梅鹿辄、霞多丽和西拉等为主。
制干葡萄:主要是无核白。
砧木品种:以贝达最多,其次还包括SO
4、5BB、1103P以及101-14。
问题篇
品种问题
在葡萄品种种植区划方面未系统开展过全国性的研究,缺乏具有高瞻远瞩的产业规划和布局,各地葡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存在葡萄种植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苗木问题
无病毒优质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滞后和苗木生产管理不规范是当前中国葡萄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葡萄苗木繁育和经营以个体繁育户为主,缺乏监管,以致苗木质量参差不齐、标准化低、带毒带病苗偏多、品种纯度难以保证、炒苗现象严重。
栽培问题
葡萄生产标准化程度总体仍较低,许多产区仍未建立统一规范的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或产品标准,盲目追求产量,导致葡萄品质较低、竞争力差、售价不高。
葡萄生产中,农药(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化肥不合理使用现象非常突出,存在“三乱”问题。不仅危害树势、破坏土壤环境还会对影响果品安全。
成本问题
近年来葡萄生产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致使葡萄生产效益大幅下降。葡萄采摘季节劳动力成本高,部分地区甚至每天100多元仍雇不到人。除人力成本外还包括地租、农资、基础设施建设等,一轮算下来可能赚的只是个辛苦钱。
品牌问题
目前,果农只有产品意识,缺乏商品和品牌意识,坐地头等销售的问题仍非常普遍。
发展篇
实施品种优良化,栽培区域化和多元化
品种优良化和栽培区域化是品种表现最优化、地区发挥特色化的必要保证。应继续加强葡萄产业发展的市场调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地区生态气候和区位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实施葡萄品种优良化,调整品种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和效益。
在品种结构上,应由少数品种当家向早、中、晚品种搭配方向转变,实现良种化和品种多元化栽培。
坚持苗木生产标准化,提倡嫁接栽培
建立以定点生产企业为主体、以国家和省级果树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的葡萄苗木繁育体系,实现种苗生产的有序性、规范化和规模化,实施苗木无毒化和标准化,保证葡萄苗木质量、纯度,控制检疫性病虫害蔓延扩散,促进脱毒嫁接苗木的推广和普及。
同时,重视和加强葡萄抗性砧木的选育及使用,提倡利用优良砧木进行嫁接栽培。
推行土肥水管理科学化
土壤管理方面,加强土壤调查及重视保护土壤结构,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大面积推广自然生草、人工生草及覆盖等土壤管理制度。
肥水管理方面,开展精准施肥和配方施肥等现代肥料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与普及,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加大葡萄园节水灌溉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根域局部干燥灌溉、调亏灌溉和精准灌溉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大力研发推行葡萄园水肥一体化技术。
实现栽培管理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
栽培管理上,由传统种植向信息化、智能化、省力化、机械化、设施化方向的转变,实现栽培管理标准化,使葡萄整形修剪、土肥水和花果管理技术等均按制定的各种技术规程或规范进行操作,由高产高效向优质、绿色、高效方向的发展。
发展多种高效栽培模式,提高品牌意识
栽培模式多样化是未来中国葡萄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除目前所推广的的促早栽培、延迟栽培、避雨栽培等功能性栽培模式外,还可发展休闲观光型葡萄园,以供游人观赏、采摘、餐饮等休,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