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杨小舟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21-01-17 16:15

杨小舟蛾是杨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幼虫为害严重时,可将整株叶片造成残缺,仅留粗的叶脉和叶柄。由于该病能够严重危害杨树的正常生长,农户们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措施。以下内容详细总结了,供大家参考。

1、形态特征

1.1成虫体长10~14mm,翅展24~28mm。体色有黄褐色、暗褐色和红褐色等。前翅基部至外缘有3条灰白色横线,每条线两侧具暗边,外叉不如内叉明显,外横线波浪形,横脉为1个小黑点。后翅黄褐色,臀角有1个褐色或红褐色小斑。

1.2卵

半球形,初产时呈乳白色至淡黄色,近孵化时灰黑色,卵顶部有一黑点(幼虫头壳)清晰可见,呈块状紧密平铺于叶片背面,极少数产于叶正面。

1.3幼虫

老熟时体长21~23mm,体色变化大,灰褐色、灰绿色,微带紫色光泽。体两侧各有l条黄色纵带,各节有不明显的肉瘤。腹部第1节和第8节背面的肉瘤较大呈灰色,上面生有短毛。

1.4蛹

褐色,近纺锤形。

2、生物学特性

1年发生3~4代,以蛹越冬。来年4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上旬第1代幼虫开始出现,第2代幼虫出现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3代发生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4代于9月上中旬发生。这代幼虫危害至10月底化蛹越冬。

成虫白天隐蔽在叶背面或荫蔽物下,夜晚交尾、产卯。卵多产于叶部,块状,每块约300~400粒,每头雌虫可产500粒左右。初孵幼虫群集叶面啃食表皮,呈箩网状,稍大分散取食整个叶片,仅留叶脉和叶柄。7~8月高温多雨季节危害最严重,常将叶片吃光。幼虫行动迟缓,白天多伏于树干粗皮裂缝或树权间,夜晚上树吃叶。老熟幼虫吐丝缀叶并在其中化蛹。最后一代老熟幼虫大多爬到树皮缝隙、枯叶、枯草墙角或地面表土下吐丝结薄茧化蛹越冬。幼虫期有绒茧峰,卵期有舟蛾赤眼蜂寄生。寄生率很高,第4代寄生率达90%。

3、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人工收集地下落叶集中烧毁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蛹的基数。

3.2物理防治

成虫羽化盛期用频振杀虫灯诱杀成虫,每盏灯控制面积6.67~10hm2,在有效范围内基本能够控制所有食叶害虫的为害,好叶率在90%以上。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震动树干捕杀落下的幼虫。

3.3生物防治

在幼虫3龄期前喷施生物农药和病毒防治。地面喷雾树高在12m以下中幼龄林,用药量Bt200亿国际单位/667m2、青虫菌乳剂1~2亿孢子/ml、阿维菌素6000~8000倍液。高大的片林,如有机场条件,可考虑利用飞机防治。

片林,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害虫产卵初期,50个/hm2放蜂点,放蜂量25~150万头/hm2。

3.4药剂防治

优先选用生物制剂:25%灭幼脲3号1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8000倍液或3%高渗苯氧威4000~5000倍液。在突发性大面积发生时,可采用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防治。

3.5打孔注药

采用内吸性的农药:辛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等向树干基部打孔注药能有效地解决高大树木防治虫害的难题。注药时期选在幼虫孵化期,打孔数量根据树木胸径大小确定:胸径10cm以下,每树打1孔,11~25cm者对面打2孔,26~40cm者打3孔,40cm以上者打4孔,孔径0.5~0.8cm,最适孔深度是针头注药孔位于2~3年生新生木质部处,浓度为15%~20%,剂量为幼树或虫害发生初期注射原液计1~2ml,成年大树或发生严重时以每株计3~5ml原液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