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查治麦蚜预防小麦赤霉病

发布日期:2021-01-03 16:13

当前,我市小麦正进入抽穗扬花期,麦蚜发生较为普遍,随着近日气温持续偏高,麦蚜数量迅速上升,在保南麦区已呈大发生态势。据统计,截止5月5日,全市麦蚜发生面积470余万亩,平均百株蚜量260头,最高1867头(安新)。4月30日,安新定点系统调查,蚜株率66.6%,平均百株蚜量447头,较前期明显上升;5月4日,蚜株率91.4%,平均百株蚜量904头,明显高于历年同期的148头和2014年同期的579头;5月5日大田普查,百株蚜量370-1867头。5月4日博野县大田调查,一般地块蚜株率68-92%,百株蚜量560-920头;严重地块蚜株率已高达93%以上,百株蚜量高达1055头以上。随着温度升高,麦蚜即将上升为害穗部。另据气象部门预报,我市5月6日、8日、10日将有多次降雨过程,这时正与小麦抽穗扬花期相遇,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和流行,各地应引起高度重视,植保部门积极宣传,提醒农民适时防治。

防治方法:

1、防治小麦蚜虫可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40%氧化乐果乳油50-70毫升、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毫升、22%噻虫嗪.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1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

2、对于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应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每亩可选用戊唑醇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

或40%•咪鲜胺水乳剂20~25毫升,或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95克,对水30~45公斤细雾喷施。视天气情况、品种特性和生育期早晚再隔7天左右喷第二次药,注意交替轮换用药。

为了更好地控制小麦中后期病虫害的发生为害,各地植保部门要加强病虫监测调查,加大防控宣传力度,科学指导农民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