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锈病该如何应对?具体措施有哪些?

发布日期:2021-01-03 10:42

豆角锈病是为害豆角的一种重要病害,在各地均有分布,严重影响了豆角的品质及产量。那么,农户们该如何应对豆角锈病呢?本文将就此为大家做详细的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农户们更好的应对该病害。

受害症状:

1、豆角叶片受害症状:锈病发病初期叶片的病斑黄绿色,圆形,微凹,后渐为褐色的圆形病斑,直径1.3~4毫米,有黄绿色晕环,病斑有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点,最后褐色部分脱落,形成穿孔。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背面有锈孢子密集在一起,似黄白至淡黄褐色的粗绒状霉。当春播植株现蕾或初花时,近地面的成熟叶先发病,逐步向上蔓延。夏孢子堆叶两面生,近圆形,初为白色小疱斑,渐为灰褐色,成熟后多从顶部破裂,散出红褐色粉状的夏孢子。条件适合时夏孢子堆外可形成次生夏孢子堆。叶上夏孢子堆有或无黄晕,也能产生浅褐色具深褐边缘的枯斑,单个枯斑圆形或近圆形,初青枯色失水状,自然情况下不破裂穿孔,多个枯斑相连常为不定形。在变淡及发黄的叶上,夏孢子堆周围绿色,形成绿岛。其中以具黄晕的症状最为普遍。

2、豆角叶脉、叶柄及蔓茎受害症状:锈病病斑初期为梭形或近梭形条状,稍隆起,褪绿,水渍感,在蔓茎上有时出现纵裂,中央持有褐色至黑褐色小粒点。蔓茎、叶柄及花梗上的夏孢子堆多为近圆形或短条状,也可围生一圈长圆形的次生夏孢子堆。随着植株衰老或天气转凉,夏孢子堆转变为黑色的冬孢子堆,散出栗褐色粉状的冬孢子。

发生规律:

北方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萌发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侵入寄主形成锈子腔阶段,产生的锈孢子侵染菜豆并形成疤状夏孢子堆,散出夏孢子进行再感染,病害得以蔓延扩大,深秋产生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南方病菌主要以夏孢子越季,成为本病的初侵染源,一年四季辗转传播蔓延。北方该病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尤其是叶面结露及叶面上的水滴是锈菌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先决条件。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适温15-24℃,10-30℃均可萌发,其中以16-22℃最适。日均温24.5℃,相对湿度84%,潜育期9-12天。菜豆进入开花结荚期,气温20℃左右,高湿昼夜温差大级结露持续时间长此病易流行,苗期不发病,秋播菜豆及连作地发病重。南方一些地区春植常较秋植发病重。

防治方法:

豆角锈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中心,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之间的抗性差异明显,利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二)农业防治。避免连作,合理密植。科学浇水,及时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湿度。配方施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及时摘除病叶,防止病菌扩展蔓延,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等栽培管理措施,都有助于减少田间菌源数量。

(三)化学防治。

喷施药剂是控制锈病大面积流行的主要手段之一。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选用多硫悬浮剂、氟硅唑、苯甲嘧菌酯、肟菌戊唑醇、氟菌肟菌酯等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