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蔓枯病症状,冬瓜蔓枯病的防治

发布日期:2021-01-01 12:41

冬瓜蔓枯病的症状

冬瓜蔓枯病主要为害茎、叶,茎节最易染病。茎部受害初呈暗褐色,后变黑色,密生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后期溢出琥珀色胶状物,有时病茎干缩,纵裂似乱麻状。叶部病斑多在叶缘处,向内扩展成“V”字形、或半圆形黄褐色至淡褐色大病斑,后期病斑上散生小黑点。

冬瓜蔓枯病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中或架材上越冬。翌年靠灌溉水、雨水传播蔓延,从伤口侵入,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种子也可带菌,引起子叶发病。土壤含水量高易发病,重茬地、植株过密、通透性差、长势弱,发病重。

冬瓜蔓枯病防治方法

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的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发病初期喷施33.5%必绿二号1500—2000倍液,或7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1、冬瓜容易出现哪些病害。

冬瓜对病害的抗性较强,但也有一些病害会对其造成危害,如苗期的猝倒病,生育期间的疫病、枯萎病、炭疽病、蔓枯病和花叶病毒病等。

2、如何识别冬瓜猝倒病。

刚出土的幼苗,地上并无明显的症状,幼苗突然倒地青枯死亡。掘取病苗可见近地表的茎部呈水烫样变黄、变软,外部表皮缢缩只剩中间的疏导组织而呈线状,湿度大时可在病株及其周围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发病往往从棚膜滴水处开始,然后迅速扩展,形成中心发病点。若发病严重时,种子尚未出土即腐烂。

3、冬瓜猝倒病是如何传播和危害的。

冬瓜猝倒属真菌病害。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厘米深的表土层越冬,并可以在土中长期存活。翌年春天,遇到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棚、田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浇水或雨水传播。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2.6—18.9℃,温度高于31.5℃受到抑制,适宜发病的地温为12.6℃,低地温不利于冬瓜幼苗的生长,但为病菌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在冬季育苗,特别是早春茬冬瓜育苗时发病较重,若在冷床上育苗,发病更重。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病害发生、发展迅速。一般是在冬瓜子叶出土后,真叶尚未长出前,种子自身的养分已用完,但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增加的速度较慢,抗病能力弱,若此时遇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则幼苗容易发病。

4、怎样防止冬瓜猝倒病。

冬瓜猝倒病防治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底肥施用济植牌土壤改良肥。二是合理浇水,播种前一次灌足水待地温上升后播种,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必须浇水时一定选择晴天的上午喷洒,不能大水漫灌。要有较高的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使秧苗在适宜的环境内生长。三是注意放风排湿,即使阴天也要适时适量放风排湿,严防瓜苗徒长染病。四是药剂防治用茎杆壮和根达旺各兑65㏄/桶,喷2—3次,间隔2—3天。

5、如何识别冬瓜枯萎病。

冬瓜枯萎病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茎、叶,严重导致绝产绝收。苗期发病,子叶变黄,不久干枯,幼茎、叶片及生长点萎蔫或根茎基部变褐、缢缩或猝倒。成株期发病在茎基部纵裂或部分叶片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叶色变淡,最后全部萎蔫,植株枯死。病株干燥后呈黑褐色,有的在茎上出现纵裂,常溢出琥珀色胶状物。湿度大的病部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横剖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