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茶蓑蛾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21-01-01 11:29

茶蓑蛾又被称为茶袋蛾,是茶树生长期间常见的一种虫害。该害虫也常常在荔枝生长期间出现,降低了荔枝的品质及产量。本文为大家详细总结了,希望能够帮助农户们更好的应对该虫害。

形态特征:

成虫

雌雄异形。雌成虫体长12~16mm,体乳白色,蛆状,足退化,无翅。头小,褐色。腹部肥大,体壁薄,能看见腹内卵粒。胸部和第一腹节有黄色毛,第七腹节后缘有黄色短毛带,第八腹节以下呈锥状。雄蛾体长11~15mm,翅展22~30mm,体暗褐色。触角呈双栉状。胸部、腹部具鳞毛。翅暗褐色,前翅翅脉两侧色略深,外缘中前方具2个近长方形透明斑,后翅暗褐色。

椭圆形,长约0.8mm,宽约0.6mm,浅黄色。

幼虫

体长16~28mm,体肥大,头黄褐色,两侧有暗褐色斑纹。胸部背板灰黄白色,背侧具2条褐色纵纹,胸节背面两侧各具1个浅褐色斑。腹部棕黄色,各节背面均具黑色小突起4个,呈“八”字形。胸足发达,暗褐色,腹足退化呈盘状。

雌蛹纺锤形,长14~18mm,深褐色,无翅芽和触角,腹末具短棘2枚。雄蛹深褐色,长13mm,翅芽达第三腹节后缘,臀棘末端具2短刺。护囊纺锤形,深褐色,丝质,外缀叶屑或碎皮,稍大后形成纵向排列的小枝梗,长短不一。

生活习性:

在广东一年发生2~3代,以三至四龄幼虫躲在护囊内越冬。翌年春暖后恢复取食危害。各虫态历期:卵期12~17d,幼虫期50~60d(越冬代幼虫达几个月),雌蛹期10~22d,雄蛹期8~14d,雌成虫寿命12~15d,雄蛾寿命2~3d。第一代幼虫危害期在5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危害期为9月至翌年5月。蓑蛾幼虫均负囊,老熟后先在囊内倒转虫体,头部向下,而后即在囊内化蛹。雄蛹变蛾前先将蛹体蠕动半露于囊下,雄蛾飞去后留下蛹壳。雌成虫羽化后仍留囊内,交尾后将卵粒产在囊内蛹壳中,每头雌虫平均产卵670粒左右,多的可达3000粒。幼虫孵化后从囊口爬出,借风力吹送至枝叶上,片刻即开始营囊护身,以后随虫龄增长,护囊亦逐渐扩建增大。幼虫活动取食时,只头、胸伸出,负囊行进。一至三龄幼虫大多只吃叶肉而留下上表皮成半透明黄色薄膜,三龄后则咬成孔洞或缺刻,甚至仅留叶主脉。幼虫共6龄。化蛹、越冬及蜕皮前均吐丝密封护囊上口并悬结于枝上或叶下。由于雌蛾无翅,只能在原地产卵,幼虫的扩散能力有限,故一般发生比较集中。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结合果园管理,当发现有虫囊时当即摘除,集中烧毁。

生物防治

主要天敌有蓑蛾疣姬蜂、松毛虫疣姬蜂、桑蟥疣姬蜂、疣姬蜂、黄疣姬蜂、大腿蜂、费氏大腿蜂、小寄生蜂等寄生性天敌,可加以保护利用。另外,也可喷洒每升含1亿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药剂防治

掌握在幼虫低龄盛期喷药防治。防治时必须做好预测预报,在成虫产卵盛期和幼虫孵化期喷药,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有效药剂有: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2500倍液、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2500~3000倍液、15%茚虫威3000倍液、2.5%多杀霉素悬浮剂1500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