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胫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20-12-31 19:42

黑胫病菌是一种细菌,属于欧氏菌属,为厌氧性杆菌。有4~5根周生鞭毛,呈格兰氏阴性反应。环境条件不适时,易产生芽孢。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白色、圆形。病菌侵染寄主的最适温度为26℃,耐低温能力较强,在干燥的土壤里能存活8个月。

症状

侵害茎和块茎,自种薯萌芽至生长期,均可危害。受害植株通常由腐烂种薯开始向茎的上部扩展,茎内髓部黑色腐烂,维管束组织变色。生长矮化僵直,早期受害的叶片褪绿,顶部叶片边缘向上卷曲,以后全株逐渐枯萎死亡。后期发病的植株结出感病程度不同的薯块,病薯横切面可看到维管束变黑。地上部症状与环腐病相似,地下部皮层髓部都变为黑色,这与环腐病很容易区别。病薯不形成环腐,腐烂多从蒂端开始然后向内发展,使病薯内部变成黑粘稠状物,轻的只在脐部变色,感病重的薯块在田间就已变黑腐烂,有臭味。根系被破坏,极易拔出。

防治措施

切薯时,切刀进行消毒处理。可用2ml汞液及75%酒精或用火焰消毒。每切1个有病薯块换1次刀。切薯播种时采用敌克松拌种,方法与环腐病拌种方法一样。芽要大而均匀,适当加大播种量,避免阳光下拌种,播后立即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