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灰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发布日期:2020-12-31 04:44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为害性很大的病害。重病地块叶片大部分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一、症状:

玉米灰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至褐色长条斑,这些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常呈矩形,对光透视更为明显,病斑中间灰色,边缘有褐色线。病斑大小为0.5mm-30mm,有时病斑连片,使叶片枯死。通常在叶片两面产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到中后期多数病斑结合后叶片变黄枯死,以叶背产生最多。病菌最先浸染下部引起发病,气候条件适宜时,可扩展到整株叶片,使之过早枯干。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玉米灰斑病由玉米尾孢菌侵染所引起,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浸染源,当年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重复侵染,不断扩展蔓延。多雾、多露有利于孢于的形成、萌发和浸染发病。故温暖湿润和雾日较多的地区易发生玉米灰斑病。一般7-8月多雨年份发生严重。玉米生长后期遇到高温干旱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降低了植株抗病性,连续降雨,也可导致严重发生。

三、防治方法:一是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玉米秸秆等病残体,减少田间初浸染来源;二是推广种植抗病品种;三是实行大面积深翻、轮作,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浇水施肥,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预防性农业措施;四是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可用75%百菌清、50%多菌灵、70%代森锰锌、50%甲基硫菌灵等药剂防治。通常在发病率10%时,每次用药间隔7-10天,连续用药2-3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