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蛞蝓为害蔬菜的幼苗、咬食叶片和嫩茎,排泄粪便、分泌黏液污染蔬菜,使蔬菜品质下降。野蛞蝓有哪些习性特点?应该如何防治呢。
野蛞蝓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也可自体受精繁殖。野蛞蝓产卵于湿度大且隐蔽的土壤缝隙中,每成体均产卵400余粒,卵期为16~17天,完成1个世代约250天左右,4~5月和9~10月为产卵盛期。阴暗潮湿条件下,气温在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卵孵化和胚胎发育有利,干燥的土壤环境对卵孵化、胚胎发育不利。
野蛞蝓在北方露地蔬菜生产中,每年有两个主要活动为害期:4~6月和8~9月。早春3月越冬成体或幼体开始活动进入为害时期。夏季高温时常潜入土中或草丛中越夏。秋季天气转凉时越夏的虫体开始出来活动,主要取食各类秋菜,但在温室大棚等保护地栽培环境下,秋冬春3季均适宜野蛞蝓的繁殖和活动为害。该虫性喜阴暗,白天潜伏、隐蔽在近地面植物叶背等遮光处,下午6点以后出来活动取食,晚上10~11点达活动高峰,后半夜活动减弱,清晨陆续潜伏。阴雨天活动取食多。
野蛞蝓的防治主要是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两种措施相结合。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彻底清理大棚周围的杂草残叶等,铲除野蛞蝓栖息地和产卵的场所,可有效地减少虫口基数。
二是秋冬季深翻菜地,将越冬虫体翻至地表晒死或冻死,并及时清理杂草和作物残根烂叶。
三是采用高温闷棚措施,在栽植蔬菜之前,选择连续3~5天的晴日,严密封闭大棚农膜,使棚内气温升至60℃以上,以高温蒸灭野蛞蝓。
四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使野蛞蝓白天无法潜入土壤缝隙里躲藏,遇强光照射后死亡,还可以有效地抑制野蛞蝓夜间爬出土缝活动与为害。
另外还可以通过人工捕捉和地面撒石灰、草木灰的方法控制其为害。
人工捕捉:傍晚时用树叶、菜叶、杂草等在菜地中做成诱集堆,并洒水造成阴湿环境引诱野蛞蝓,清晨天亮前集中捕捉予以彻底消灭。晴天晚上8~9点野蛞蝓爬出来活动时是进行人工捕捉的好时机,连续捕捉三四个晚上,可以基本上控制其为害。也可在雨后、阴天和晴天的清晨进行人工捕捉。
地面撒石灰和草木灰:野蛞蝓怕碱,身上又有黏液,地面撒上干草木灰后,其夜间出来爬行活动时,体外黏上草木灰后就会很快死亡。而在大棚温室内的四周或外围四周、地头撒施石灰带,可有效阻止野蛞蝓进入大棚温室内。在野蛞蝓初发生为害阶段,应及时在蔬菜垄行间,或在定植后的植株间撒施石灰带,每亩撒用生石灰5~7.5千克。晚间野蛞蝓爬出来取食时黏着到生石灰就会死亡,保苗的效果相当好。
药剂防治时需要注意野蛞蝓是软体动物,它的腺体能不断地分泌出大量的黏液,具有很强的抗药性,因此使用一般的杀虫剂是杀不死的,必须采用专杀软体动物类药剂才有防治的效果。药剂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土壤表面撒施。可用6%的四聚乙醛颗粒剂(密达),每亩用600克。也可用6%的甲萘·四聚颗粒剂(灭蜗灵),或5%的四聚乙醛颗粒剂(梅塔),或3%的氯唑磷颗粒剂(米乐尔),以上3种药剂每亩用量均为1~2千克,于傍晚时均匀撒在蔬菜根际周围,或撒施在野蛞蝓时常出没处的土壤表面,可有效杀死晚间爬出来取食的野蛞蝓。
二是配成毒饵撒施。用3%的四聚乙醛颗粒剂(梅塔)与豆饼粉或玉米粉等按1:10~20比例配成毒饵或用90%敌百虫可溶粉剂1千克对水10千克后,均匀喷于100千克的麸皮或玉米粉中制成毒饵,于傍晚时均匀撒在大棚温室内的周围、畦面和蔬菜根际土壤表面上,诱杀野蛞蝓效果很好。
三是配制药液喷施。在阴天上午或晴天清晨,即野蛞蝓尚未潜入土之前,可用30%甲萘·四聚母粉(除蜗净),配制成800~1000倍药液,或用70%的杀螺胺可湿性粉剂(百螺杀),对水稀释成1000倍药液,或用90%敌百虫可溶粉剂配成1000倍药液,或氨水的70~100倍液,或1%的食盐水等,把药液直接喷洒到野蛞蝓虫体上,可有效杀死未入土的野蛞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