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倒伏症状、原因及防止措施总结

发布日期:2020-12-27 18:45

水稻倒伏是农户们常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最严重时,甚至能够导致水稻减产一半以上。因此,农户们必须加强对水稻倒伏的预防措施。下面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水稻倒伏症状、原因及防止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水稻倒伏症状

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折秆倒伏,二是基部倒伏,后者是水稻倒伏的主要现象。

二、水稻倒伏原因

1、倒伏茎的Ⅲ、Ⅳ节间长茎轴和短茎轴较不倒茎的小,这一结果不同于以前研究得出的倒伏与不倒伏茎的宽充无差异的结果。

2、倒伏茎的低位节间长和总茎长明显大于不倒伏茎,这说是有低位节间越长的茎越易倒伏。

3、倒折一般发生在胝位节间,即第Ⅳ节间,至于邻近Ⅲ、Ⅳ两节发生倒伏概率很小,因此Ⅰ、Ⅱ节很少发生折断现象。五是倒折发生在折断节间的位置,试验表明第Ⅲ节间折断点位于节间长的13.2%-33.42%区域,第Ⅳ节间位于15.71%-23.15%区域,第Ⅴ节间位于13.27%-35.05%区域。根据上述结果可以断定,折断点位于折断节间下位节,在此节间长的10%-30%区域内。这一区域虽然只有节间长的20%,但折断发生在这一区域的概率至少有95%,这有限的20%区域被看作是折断区域,折断发生在此区域原因可能是叶鞘和茎节间综合作用的结果。折断均发生在短茎轴方向。看来水稻的倒伏原因除公认的低位节节间长与倒伏有关外,低位节间扁平率和其横截面的长茎轴和短茎轴宽度对抗倒性也有重要作用,从折断节间、折断位置、折断方向的观察表明:折断并不随机发生在某一节间的某一位置,而是在某一特定的位置,有的品种在Ⅳ节间,有的品种在Ⅳ和Ⅴ节间,折断区域局限于由下位节向上节间长的10%-30%的区域内,大部分折断沿着节间横截面的短茎轴方向发生。除了水稻本身上述原因外,其他原因还有水稻品种特性、栽植密度、施肥、气象条件等因子,倒伏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

4、水稻倒伏与水稻植株节间的椭圆特性有关,水稻节间横断面一直被认为是圆形的,其实水稻节间是椭圆形的,表现出一定的扁平度,低位节间的扁平率高于高位节间,经测定倒伏茎比不倒伏茎表现较高的扁平率,与节间的抗倒伏性有关。

三、防止措施

1、苗床管理要点

1.1揭膜:齐苗前不揭膜,齐苗后至一叶一心期(约7~10d)选择晴天傍晚揭膜。

1.2追肥:二叶一心期用尿素20~25g/m2对水2.0~2.5kg/hm2喷施,喷后用清水冲洗1遍,四叶一心期及移栽前3~5d,施尿素20~25g/m2。

1.3:管水:二叶一心期后,严格控制水分,拔秧前1d下午苗床浇足1次透水,以利拔秧。

1.4除草:对有草害的秧床,于秧苗1.5~2.0叶时,用20%敌稗乳油1.2mL/m2加48%苯达松水剂0.17mL/m2,对水40g/m2喷洒。

1.5送嫁肥、送嫁药。移栽前3d秧床用尿素7.5kg/hm2、5%锐劲特450~750mL/hm2对水450kg/hm2喷雾,带药下田。

1.6病虫防治:一至二叶期,用甲霜灵粉剂750mg/m2对水2~3kg/m2喷洒防治立枯病,用吡虫啉防治稻蓟马、飞虱,避免传播条纹叶枯病。

2、移栽及大田管理

2.1肥料运筹:在前茬秸秆适量还田的基础上,施纯N210~225kg/hm2、磷肥(P2O5)90kg/hm2、钾肥(K2O)105~120kg/hm2,其中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氮肥、钾肥分次施入。

2.2大田准备:前茬收获后开始上水泡田,施优质饼肥1500kg/hm2、碳铵75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氯化钾150kg/hm2,施肥后开始整田,要求地表软硬适宜,田面呈水浆糊状,无杂质,泥层不硬不陷,有利于秧根入土和立苗活棵。

2.3密植:适时移栽,采用宽行密株方式,株行距17cm×23cm,总穴数24~27万穴/hm2,茎蘖数75~90万个/hm2。

2.4大田追肥:栽后40d左右,施尿素37.5~45.0kg/hm2、氯化钾37.5kg/hm2作平衡肥;抽穗前18d,即幼穗分化四期前后(幼穗长1.0~1.5cm)施尿素75.0~112.5kg/hm2、氯化钾75kg/hm2作促花肥;齐穗期看苗施肥,叶色偏淡田块追施尿素75kg/hm2。

2.5管水:间隙灌溉,促进水稻健身栽培。即浅水插秧活棵,薄水发根促蘖,到施分蘖肥时要求田面无水,结合施肥撒除草剂灌浅水,保持浅水层5~7d。在水稻分蘖期开好排水沟,实施无水层湿润灌溉,提高根系活力。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大约240万株/hm2),开始多次轻搁田,营养生长过旺的适当重搁田。

2.6病虫害防治:分蘖期如有枯心苗,则用5%锐劲特600mL/hm2防治二化螟,兼治稻蓟马等,不要求普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