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褐条病如何防治,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识别与防治

发布日期:2020-12-19 19:42

1、为害症状

水稻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苗期受害,初期在叶片或叶鞘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向上下蔓延,成为紫褐色条斑,可与叶片等长,病斑边缘清楚。病苗有的不久即枯死,有的在移栽后病情逐渐停止,随着病叶枯黄脱落,不再出现症状。成株期发病,先从叶片基部的中脉上开始。病斑黄色,初黄色,继变黄褐色,直至全部腐烂。心叶抽出前发病,不能继续向上生长而死于心内,形成假枯心,故有心腐病之称。病株有恶臭,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至淡黄色混浊的菌液流出。在自然情况下,病斑表面也常有黄褐色菌脓分泌出来,有时会被误认为白叶枯病。剑叶也有时发病,并伴有早穗现象,穗颈伸长,小枝梗淡褐色,弯曲畸形,谷粒褐色,多秕。病株一般较健株高,且无效分蘖多。

2、病原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病原细菌是一种弱寄生性有萤光的假单胞杆菌属的细菌。

3、流行规律

稻种萌发第一片真叶时显现症状。早晚稻都有发病,低洼受淹稻田,或连日暴雨、受洪水淹没的田块都易发病。一般稻苗受淹后3-8天,开始出现症状。发病轻重与稻苗受淹时间长短成正相关。高温、高温、天气闷热有利于发病。秧苗期及分蘖盛期发病重,幼穗分化期较轻;生长嫩绿的发病重,黄瘦的发病轻;矮杆品种发病重,高杆品种发病轻。

4、综合防治技术

(1)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建立排灌系统,避免稻田受淹。平时要防止深灌积水,以避免稻株感染,同时通过合理的肥水管理来增强稻株抵抗力。

(2)加强田间管理,防止病害流行。对被淹没的稻田,应及时排水晒田,要尽量防止田水串流串灌,防止病菌随水流传播。为增加植株营养,提高抗病力,可适当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也可每亩撒施石灰或草木灰30-40斤,以控制病害扩散和促进稻根新生。同时用农用链霉素500—600倍液喷雾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