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发布日期:2020-12-08 11:59

一、茭田、茭种的选择

1、茭田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力较高,田不漏水,土无污染,PH值5.0—7.2,泥性重的田为宜。

2、茭种应选择:抗逆性强,产量高,茭肥质优,不易发青,并在二侧有两个对称的分蘖;葡匐茎相连的母株,必须结茭齐集,早熟,无雄茭;分株四周邻近的分株亦无雄茭,无病虫的茭种。

二、整地、施基肥

茭白生长期长,植株庞大,需肥量大,孕茭期需灌16—20厘米深水,使茭白软白,为此,茭白田的整地应充分耙烂,做到田平,泥烂,肥足,草净。亩施有机肥3000千克以上,再加施复合肥50千克,以保证连续采收几季。

三、栽植

1、育苗:起墩一般在雨水至惊蛰,即之间,最好在正月十五至二十日,用塑料及拱棚育苗,注意防闷热防霜冻。

2、春栽一般于谷雨至立夏之间萌芽末期,分蘖苗高50厘米左右,具有3—4片时,将老茭田入选的老茭墩,距地面3—5厘米连泥挖起,用快刀顺着分蘖着生的趋势,分为7至12小墩。每小墩要求带老基及匍匐茎,并有健全分蘖苗3—5个。随挖、随分、随栽。如从外地引种,在运输过程中必须适当洒水遮荫,保持鲜健。霜前割去叶尖,留株高33厘米左右,以减少水分蒸发和防止栽后遇风摇动。

3、亩栽植墩数,采用阔行窄墩方式,土深肥沃的可稀些一般亩栽1600—1700墩前后开始适当灌水,保持10—13厘米,以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以促茭白肥墩。孕茭后期应逐渐落浅到3—6厘米,以浅水或潮湿状态过冬,不能干旱。(2)在每次追肥后,宜待肥料吸入土中后田土呈毛细裂即搁田再灌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止苔管伸长,最高水位不宜过茭白眼。

2、施足基肥,分期追肥,茭白基肥、追肥约各占50%。基肥一般亩施有机肥3000千克以上,三元复合肥50千克。追肥分提苗肥、分蘖肥、催茭肥。(1)提苗肥在苗移栽后7—10天,亩施粪尿肥500千克或施碳胺35千克,加硫酸锌1.5—2千克的混合肥。(2)分蘖肥在栽后15—20天,亩施粪肥750至1000千克,或进口复合肥50千克施后耘田。(3)催茭肥在大部分分蘖已进入孕茭期,假茎已发扁,开始膨大时,亩施粪肥2500至3000千克或尿素30千克施后耕田,田间保持5厘米水位3天,3天后让其自然落干。追肥前轻后重,以氮肥为主。

夏茭萌芽肥在萌芽前后半月为宜,过早,植株尚未萌发,不能充分利用,过迟,生育期短,及至早期分蘖成长,气温炎热,不能孕茭。老茭田于立春前后施腊肥,立夏至小满夏茭孕茭前,看苗、看天追施催茭肥。这次追肥要及时,否则会延迟结茭。

3、摘黄叶,割枯叶,壅根及疏茭墩。

茭白生长期一般需耘耥3—4次。从定植成活或次年萌芽开始,到小满前后株丛生长茂密时为止,每隔10—15天耘耥一次,将土壤充分锄松耕细。第一次靠近根旁开始,以后逐次远离6厘米,以免伤根。大暑至白露期间,应摘除植株黄叶2—3次,以利通风,促进孕茭。秋茭采收后,地上部经霜冻枯死,老墩于次年惊蛰萌芽之前,将地上枯叶齐泥割去,留下地下根株。老茭墩根茎密集,分蘖拥挤,清明至谷雨期间分蘖高30厘米时,进行疏苗,将细小密集的分蘖除去,每18平方厘米左右留一强壮分蘖,同时在茭墩根际压泥壅根,使分蘖散开,改善营养状况。

4、病虫害防治:要牢固树立以防为主的方针,搞好农业防治,大力推广物理防治,合理使用药剂防治。(1)农业防治:选用无病株茭,实行轮作制度,增施腐熟有机肥料,少施化肥,清洁田园。(2)物理防治:利用频振式杀虫灯捕杀成虫。(3)化学防治:运用植物生物农药,茭白主要病害:胡麻斑病、细菌性条斑病、纹枯病、叶锈病等,可用86.2%铜大师1000倍或40%杜邦福星8000倍或50%扑海因600倍等药剂防治。虫害主要是螟虫、蚜虫、叶蝉等可用1%杀虫素800—1000倍或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90%杜邦万灵3000倍或5%锐劲特3000倍喷治。打药在采茭白前半个月停止用药,以确保茭白食用安全。

5、采收:夏茭于立夏至夏至间采收,一般肉茭重为水壳重的6—7成。夏茭采收时气温高,露出水面容易发青,2—4天采收一次,秋茭在秋分至寒露间采收,一般肉茭重为水壳重的7—7.5成。早期采收4天一次,后期采茭6—7天收一次。

采收时,秋茭应于苔管处拧断,夏茭则连根拔起,削去苔管,留叶梢40厘米,切去叶片,然后打包,茭白最好鲜收鲜销,如运销外地,应将水壳茭放置阴凉处,浸于冷凉流水中,可贮存半周。剥出茭肉,每20—30支为一捆,浸入1—2%的明矾水中,可贮藏5—7天,质量基本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