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倒伏的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小麦倒伏的原因及预防

发布日期:2020-12-03 00:36

倒伏可使小麦减产30-40%。倒伏后小麦植株相互挤压、遮蔽,且往往伴随小麦白粉病发生,使叶片功能受损,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积累、运输,导致小麦有效穗数减少,不孕小穗增加、千粒重降低。小麦倒伏也给机械收获带来不便,加大生产成本。一、小麦倒伏原因1、品种不抗倒。高干、大穗、抗倒性差的品种易倒。肥水相对较高的田块选用高干型品种易倒。2、根系不发达。一是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土壤结构不良,保肥保水性变差,小麦根系下扎浅,次生根数量少而弱,不能支持后期的地上部重量而倒。二是整地质量差,农机手操作粗放,小麦播种过浅,分蘖节暴露地表,致使次生根系下扎浅,根系生长不良,不能支持植株而倒。3、密度过大。大部分复种麦田采用人工撒种,亩播量高达15kg左右,正茬麦田亩播量也在12.5kg附近,麦田群体偏大,叶片相互遮阴,通风透光性差,植株营养不良,基部茎筒拉长,茎壁变薄,缺乏弹性,不能支持上部重量而倒。4、施肥不当。有机肥、氮磷钾化肥配比不合理,氮肥“一炮轰”,施用量过大,遇冬季高温,春季生长过旺,致使麦田群体加大,基部节间细弱而倒。5、大风、降雨及大水漫灌易引起倒伏。大风、降雨,特别是伴随着大风的降雨,致使穗部重量加大而倒。拔节前期大水漫灌,加快了基部茎节的生长,茎节过长,后期遇降雨、大风易倒。二、预防措施1、选用抗倒伏品种。肥水相对高的田块,选用茎秆相对较粗的矮秆半矮秆品种。如,渭北旱地选用晋麦47、长旱58等,补充灌区选择晋麦54、长6359等,灌区选择小偃系列品种、西农88等。严禁水地应用旱地品种。2、精耕细作。深耕蓄墒、浅耕保墒,隔年轮耕,达到伏雨秋用,秋雨春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早耕,深度20~25厘米,以利接纳较多雨水。要做到随耕随耱,以减少失墒,为高质量播种及小麦根系的健壮生长,创造条件。3、施足基肥,配方施肥。在亩施优质有机肥1500-2000公斤以上的基础上,配方施足氮磷化肥,以培肥地力。一般亩施纯氮8-10kg,磷(P2O5)6-8kg,钾(K2O)5kg。4、合理密植。根据气候变化,应适期晚播。旱地于9月下旬秋分前后播种,亩播量9-10kg。水地于十月上旬播种,亩播量10-11kg,复种田亩播量12.5kg左右。5、人工镇压。越冬期镇压,控制地上部生长,防止麦苗旺长。返青期到起身前镇压,控制无效分蘖,合理麦田群体。同时抑制近地面茎节生长,使其缩短加粗、韧性增强,进而具有很强的抗倒性能。

6、合理灌溉。对于冬前群体偏大,有旺长局势的麦田、底肥充足的晚播麦田,越冬期、返青期均应控制肥水,以防旺长。另外生育后期,严防大水漫灌,不在刮大风时灌溉。三、补救措施小麦灌浆期前期倒伏,头较轻,一般可恢复不同程度直立,但灌浆期后期倒伏,仅只是穗下部茎抬起头。倒伏往往伴随病害的严重发生,如叶锈病、白粉病,要结合“三喷一防”做好补救,将倒伏引起的减产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