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星病用什么药,黄瓜黑星病的防治

发布日期:2020-11-29 18:29

黄瓜黑星病又称疮痂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黄瓜生产的检疫性真菌病害。黄瓜黑星病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发病,可引起黄瓜的叶片、茎、卷须、瓜条及生长点发病,以植株的嫩叶、嫩茎和幼果受害最重。

一发病症状

1、幼苗发病。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斑点,子叶腐烂,严重时幼苗整株腐烂。稍大幼苗刚露出的真叶烂掉,形成双头苗、多头苗。

2、叶片发病。发病初期,在叶面呈现近圆形褪绿小斑点,进而扩大为2~5毫米淡黄色病斑,边缘呈星纹状,干枯后呈黄白色,后期边缘有黄晕的星星状孔洞。嫩茎染病,初为水渍状暗绿色菱形病斑,后变暗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病斑长出灰黑色霉层。生长点染病时,心叶枯萎。卷须染病则变褐腐烂。

3、瓜条发病。初为圆形或椭圆形褪绿小斑,病斑处溢出透明的黄褐色胶状物,凝结成块,干结后易脱落。后病斑逐渐扩大,凹陷,胶状物增多,堆积在病斑附近,最后脱落。湿度大时,病部密生黑色霉层。近收获期,病瓜暗绿色,有凹陷疮痂斑,后期变为暗褐色。空气干燥时龟裂,病瓜一般不腐烂。幼瓜受害,病斑处组织生长受抑制,引起瓜条弯曲、畸形。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1、初侵染源。黄瓜黑星病的初侵染源主要为种子和病残体,或者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存留在病残体和土壤中。病原菌靠雨水、气流和农事操作在田间传播,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随风或靠孢子弹射到植株各部位上开始侵染。病组织和带菌种子是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对于病菌的远距离传播,带菌种子是主要侵染源。

2、温度。黄瓜黑星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温度在5~30℃之间均可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0~22℃。当寄主处于15~25℃范围内,低温—高温交替的环境时,发病非常严重。而我国的日光温室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温度状态,所以常导致该病发生严重。另有研究表明,在22~24℃以上较高温度下所有黄瓜品种均表现出抗性,只在17~20℃下感病品种才表现出感病。

3、湿度。黄瓜黑星病的适宜相对湿度为86%~100%,但必须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孢子才能萌发,否则即使相对湿度达100%也不萌发。另有研究表明,适宜的湿度持续的时间越长,潜伏期越短,发病越严重。

4、pH和光照。黄瓜黑星病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以pH为6时最适。在黑暗或弱光条件下更易侵染,发病更为严重。

5、栽培条件。定植过密,植株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植株长势弱,利于发病。

三、综合防控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不同黄瓜品种之间对黑星病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了高抗甚至对黄瓜黑星病免疫的品种。应根据当地条件,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抗病、优质、高产的黄瓜品种种植。

2、种子处理。黄瓜黑星病可由种子带菌传播,因此,播种前对种子处理,可有效降低种子的带菌率,预防该病的发生。具体方法为:用55℃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1~2小时,洗净后催芽播种。

3、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结瓜期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及时清除病叶等病残体,并将病残体堆沤深埋或烧毁,减少田间菌源;注意控制田间湿度,尽量不在阴天浇水;发病严重的田块,应与非瓜类作物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

4、药剂防治。目前,用于防治黄瓜黑星病的药物主要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嘧菌酯)、三唑类(氟硅唑)药物。在发病初期,可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20%腈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时以喷施幼苗及成株的嫩叶、嫩茎、幼瓜为主。三唑类药剂在黄瓜上施用易引起药害,注意避免棚室高温时施用,不要随意增加用药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