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高产栽培及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20-11-28 09:04

鱼腥草,又名折耳根,属三百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折耳根在红花岗区一般生长于中低海拔地区的田埂、阴湿坡地、林缘边,常群生。上世纪80年代以前,折耳根以野生态大量生长于稻田边和阴山脚,少量鲜嫩地下茎作为野菜在本地市场销售,折耳根处于未开发状态。80年代中后期,郊区部分农民开始人工种植折耳根,1990年后进入大面积商品栽培。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红花岗区海龙、金鼎山等镇折耳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常年种植面积400hm2。但由于人工种植多年后,其营养条件得以改善,植株生长旺盛,纤维减少,柔嫩多汁,抗病能力大大降低,病害逐年加重,并且栽培不规范,没有开厢作畦和平衡施肥,产量不高。近年来,结合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我们对折耳根高产栽培及病害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探索折耳根高产栽培技术,开展病虫害调查和指导农民进行综合防治。

1加强土壤和种茎消毒

1.1土壤选择及处理

折耳根对土壤的适应性强,选择土壤肥厚、地下水位较高的壤土更利于其生长。播种前10~15d,667m2用100kg生石灰均匀撒施土壤中,然后翻犁耙平,除去杂草、残根。

1.2种茎选择及处理

种茎应选用粗状肥大、节间长、无病虫害的老茎,将种茎剪成4~6cm的小段,每段保证2~3个节。播种前,种茎用20%石灰水浸泡1h,或用1:1:100波尔多液浸泡10min,进行消毒,捞出用清水冲洗后播种。

2整地开厢和施足底肥

2.1整地作畦

在耙平的土面上,按1.67~2m宽开厢,以便于除草、施肥、防治等管理,易积水地块,应作深沟高畦,并开好边沟,排水良好不积水的地块,可作平畦,以保持土壤湿润。在整理好的厢面上,横向开播种沟,沟宽35㎝、沟深33㎝左右为宜。

2.2重施底肥

在厢面的播种沟内,667㎡施充分腐熟农家肥3000~5000㎏、过磷酸钙40~50㎏、硫酸钾15~20㎏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3适时播种和规范种植

折耳根的播种期可达5个月之久,红花岗区从10月至第二年2月均可播种,但以10~12月为最佳播种期。若地块含水量低或播种时干旱,应先浇足底水后再播种。在施好底肥的播种沟内,用一层薄土将底肥覆盖,再将消毒处理好的种茎,均匀撒在播种沟内,667㎡用种量100~180㎏,播种后覆土。

4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

4.1除草

播种后杂草出土前,667㎡用50%乙草胺乳油50~70ml兑水60㎏喷雾,进行芽前除草,或在杂草出土后、折耳根出苗前,667㎡用10%草甘磷水剂150~200ml,兑水60㎏,定向喷雾,防除杂草。在折耳根生长中后期,进行人工除草。

4.2追肥

幼苗高达3㎝时应追肥,每15~20d浇施一次清粪水,连续施2~3次,施用量为667㎡1500~2000㎏,最后一次追肥时,增加5~10㎏尿素,使植株在干旱来临前封行,既遮阴保湿,又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地下茎生长,封行后不再进行土壤追肥,可用0.2%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每7d一次,喷施2次,可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和提高产量。若遇高温干旱,应浇水保湿,满足折耳根生长发育所需水分。

5病害发生种类及防治措施

5.1病害种类

人工种植折耳根少见害虫危害,但病害发生较重,红花岗区常发病害有白绢病、根腐病、叶斑病和炭疽病。

5.2综合防治措施

5.2.1水旱轮作一般与水稻轮作3年,通过田间灌水,可促使病原菌死亡,预防和减轻病害发生。

5.2.2消毒处理在播种前,进行土壤和种茎消毒,杀死土壤中和种茎表面的病菌。

5.2.3平衡施肥重施底肥,增施磷、钾肥,适时追肥,氮、磷、钾平衡施用,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5.2.4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在5月份,对未发病的折耳根田块,每隔10~15d,用15%三唑酮加70%甲基托布津1000倍稀释液喷雾,连续喷2~3次进行预防。由于白绢病和根腐病主要为害根茎,见发病株后,及时挖出病株,集中烧毁,并在病穴内撤施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控制病菌传播蔓延。发病初期,每隔7~10d,用15%三唑酮加70%甲基托布津800倍混合液或50%多菌灵加70%代森锰锌1000倍混合液灌根,连续2~3次,防治白绢病和根腐病,兼治叶部病害。始见叶斑病、炭疽病后,选用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或70%代森锰锌500~800倍液喷雾,每隔10d左右喷一次,连续2次,可有效防治叶部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