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束顶病的发病症状、发病条件及综合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20-11-19 10:23

香蕉束顶病是香蕉生长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病害,严重影响了香蕉的生长和产量。在香蕉种植产区,该病一般发病率为5%~10%,个别旧蕉园可达20%以上。因此,农户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本文为大家详细总结了,供大家参考。

一、发病症状

香蕉束顶病最典型的症状是:感病植株新叶抽生异常,新植蕉株感病,长出的叶片一片比一片短且窄小,植株矮缩,顶端叶片硬直并成束长在一起,故称束顶病。病株老叶颜色比健株的显黄,新叶则比健株的较为浓绿。叶片硬而脆,很易折断。在假茎、叶柄和嫩叶上有许多与叶脉平行的淡绿、深绿相间的短线状条纹,蕉农称其为“青筋”。染病植株一般不能抽蕾。早期受害的植株矮小最为显著,病株不结蕾;后期感病的植株,有时也能抽蕾结果,但蕉果畸形细小,肉脆而无香味。病株分蘖多,大部分根系变紫色,无光泽,不发新根,病株最后枯死。病株吸芽抽生有所增加,均为带病材料,不能作为繁殖材料。

二、病原及发病条件

1.病原及传染途径

该病由香蕉束顶病毒侵染引起,通过种源、香蕉交脉蚜虫传播,机械摩擦和土壤线虫不能传播。此病初次侵染源,在病区主要是病株及其吸芽;在新区和无病区则是带病吸芽,以后可由香蕉交脉蚜虫传毒。香蕉交脉蚜虫在病株上取食两小时即可获得传毒能力,而带毒蚜虫在健株上取食两小时就可传染束顶病。

2.发病特点与发病规律

香蕉束顶病在香蕉一年中的各生长期均可发病,带毒蚜虫吸食蕉苗汁液后,蕉苗1~3个月内就可发病。发病高峰一般在4~5月,其次在9~10月。该病的发生流行与香蕉交脉蚜虫的发生及虫口密度关系密切,在降雨少、天气干旱的年份香蕉蚜虫繁殖较多,有翅蚜亦较多,该病发生也就严重;在雨水多、天气潮湿的年份蚜虫死亡较多,病害发生较少。香蕉不同类型品种发病程度也不同,一般香蕉发病多,大蕉、粉蕉、龙牙蕉发病较少;通常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发病重;在吸芽种类上,褛衣芽较红笋芽发病重。蕉园基肥施用的多少及蕉园管理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发病轻重:基肥施用充足,且管理精细的蕉园,发病较轻;蕉园基肥不足,管理粗放的则发病较重。路边、园边的植株比园内的植株发病多。施用未腐熟的鸡粪、城市垃圾等有机肥易诱发该病。

三、综合防治措施

1.建立无病苗圃,选种无病蕉苗

对无病区或新植蕉园,要把好蕉苗关:新蕉区不要到病区引种吸芽苗;新植蕉园不要到病蕉园挖苗种植;大力推广种植香蕉组培苗,是防治香蕉束顶病的有效措施。

2.挖除病株,减少传染源

一旦发现感病蕉株,可先用除草剂(如草甘膦)杀死病株后再挖除,并把地下部的球茎挖干净,集中烧毁,并防止长出新芽苗。病穴撒施石灰消毒,控制病毒传染。

3.农艺措施

合理轮作,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氮、磷、钾配合,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禁止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或城市垃圾作基肥。新植蕉园应远离发病严重的老蕉园。香蕉束顶病发病率在30%以上的蕉园,在处理病株后应改种其他作物或种植较抗病的大蕉、粉蕉等品种。

4.防治蚜虫,切断传毒媒介

每年开春后,在清园时如发现有蚜虫为害,要及时喷药杀死蚜虫,并铲除蕉园附近蚜虫的寄主作物;在蕉园平常的农事管理中,要时常注意检查,一旦发现有蚜虫为害,应及时喷药杀灭。防治可选用下列药剂之一:①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②3%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③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④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⑤70%艾美乐10000~15000倍液;⑥2.5%鱼藤酮乳油1000倍液。喷药时叶片正、背面均要喷到,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