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立枯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20-11-16 04:56

茄子立枯病是苗期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茄子的正常生长,降低了农户们的种植效益。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希望能够对农户们有所帮助。

危害症状:

茄子立枯病主要发生在刚出土幼苗及育苗中后期的大苗。病苗茎基变褐,后病部缢缩变细,茎叶萎垂枯死;稍大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幼苗逐渐枯死,枯死病苗外观多表现为直立而不倒伏,故名立枯病。病部初生椭圆形暗褐色斑,具内心轮纹,湿度大时患部出现黄白色至淡褐色蛛丝状霉,菌丝能结成大小不等的褐色菌核,是本病与猝倒病(病部产生白色絮状物)区别的重要特征。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且往往成为土壤的习居菌,可在土中腐生2~3年,土壤带菌是幼苗受害的主要原因。

病菌可以借助雨水、灌溉水而传播,菌丝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寄主致病。病菌发育适温为17℃~28℃,在12℃以下、30℃以上时受抑制。

茄子幼苗生长中后期随着气温的升高,致幼苗徒长、抗病力减弱,易诱发本病。连作地作苗床也易发病。病菌除为害茄果类外,还可侵染黄瓜、豆类、白菜、油菜、甘蓝等。

防治方法:

1、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避免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2、选用抗病品种,与非茄科蔬菜进行2~3年轮作。

3、育苗移栽,采用无菌土育苗,用前晒3周以上,播种后用药土覆盖。

4、及时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晒土,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菌源。

5、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6、选用无滴膜盖棚室,改善光照条件,增加光照强度,以利光合作用,提高幼苗抗病力。

7、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齐苗后白天苗床或棚温保持25℃~30℃,夜间保持10℃~15℃,防止寒流侵袭。苗床或棚室湿度不宜过高,连阴雨或雨雪天气或床土不干应少浇水或不浇水。

8、用40%的拌种灵粉剂加50%福美双粉剂1∶1混合或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份加细干土50份,充分混匀后,做播种后的覆盖土。发病时用药土围根,效果较好。此法既可防治猝倒病,又可兼治立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