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要点,小麦赤霉病发生和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20-11-12 01:54

小麦赤霉病是危害小麦植株很严重的一种病虫害,它在小麦的各个生育阶段都有发生,那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小麦各生育阶段均能受害,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在田间以穗腐最常见。

穗腐:通常在乳熟期于小穗颖片基部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或多个小穗,病小穗或病穗呈枯黄色,潮湿天气在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长出粉红色黏胶状霉层。若穗轴或穗茎受侵染可造成白穗。在病害发生后期,若遇潮湿天气,长粉红色霉层的地方会长出黑色小颗粒。病种子变秕,具粉红色霉层。

苗枯:由带菌种子引起。在幼苗的芽鞘和根鞘上呈黄褐色水渍状腐烂,严重时全苗枯死,病苗残粒上有粉红色菌丝体。

茎基腐:称脚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发病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期变软腐烂,造成整株死亡。

小麦赤霉病发病特点

在我国北方以玉米—小麦或棉花—小麦为主的轮作区,主要初侵染源为遗弃在田间的玉米根茬、残秆、棉铃和堆放在田边地头的玉米秆或棉花秆等。种子内部潜伏的菌丝体存活率很高,主要引起苗枯和茎腐,但对穗腐无影响。

造成穗腐的主要初侵染源是病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壳中的子囊孢子落在穗子上侵染所致,重复侵染主要是分生孢子。带菌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壳,一般年份到小麦扬花前均可成熟。因此,除品种本身抗病性外,小麦扬花期遇雨发病就重,反之则轻。同一品种,低洼湿度大的田块较湿度小的田块发病重。

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做好麦田开沟排水系统,降低田间湿度;清除田间地头的玉米秸秆等病残体。

化学防治。在小麦扬花初期,每亩用80%多菌灵微粉剂50克或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10千克进行喷雾,如果扬花期间连续下雨,第一次用药后7天再用药一次。

①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一是选用抗耐病性强的优良品种,良种可使小麦的抽穗扬花期整齐一致,从而缩短感病时间;提早播种,尽可能避开4月下旬至5月中旬多雨或雾露的高温高湿天气。二是深耕压埋秸秆等病残体,种子用药剂处理,以减少病菌侵染来源。三是实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氮肥后移,避免偏施,适当增施磷钾肥和微肥,加强健身栽培,以提高小麦的抗耐病能力。四是防止大水漫灌,及时开沟排水降渍,收获后深耕灭茬,以减少菌源。

②调查监测,加强预警。在小麦生产的全过程,加大小麦赤霉病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的力度,不间断地调查发病情况,增加调查次数,扩大调查范围,准确掌握小麦生育状况、赤霉病的发生动态及天气状况,并做好防控的物资准备。

③以化学防治为重点。化学防治是现阶段防控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手段,适期防治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选择对路农药和提高施药技术是防治成功的保证。科学进行防控以确保防治经济有效安全,合理交替轮换使用农药可防止抗药性的发生。多菌灵、戊唑·福美双是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药剂,参考用量为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90克/亩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100克/亩对水喷雾。同时,可结合小麦“一喷三防”技术,选用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混合喷施,确保防治效果。如果病菌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建议使用三唑酮、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等药剂与多菌灵混配或轮换使用。

④注意事项。防控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最佳防治时期的把握,一般当小麦扬花株率达到5%~10%时,应及时施药防控。第一次防控后若遇阴雨、雾露日时间长的天气,且白天气温高、种植了易感病品种、扬花时间长,病害有偏重流行的可能,应抓住阴雨的空隙抢时或提前防控,也可于雨后及时防治,视发病情况间隔5~7天防1次,连续用药2~3次,以确保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