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番茄枯萎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20-11-07 00:44

番茄枯萎病是一种土壤传染,随着大棚番茄种植面积的增加,该病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农户们的收益,阻碍了大棚番茄种植产业的发展。本文为大家详细总结了,供大家参考。

1、症状

番茄枯萎病在苗期即可染病,染病初期幼苗明显矮化。叶片尚不萎蔫,随着病情的发展,中午气温升高时,植株中、下部叶片开始出现失水萎蔫,早晚恢复正常,次日午间又表现萎蔫且逐渐往上部叶片发展,如此反复数天,中下部叶片开始发黄,接近地面主茎上萌生出不定根。染病中期,病株茎基一侧自下而上出现凹陷区,植株中上部更多叶片开始萎蔫、发黄,直至整株枯死。空气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剖开病茎,维管束变褐。拔出病株,多数根发育较差,或须根较少,变黄褐色。有的主侧根呈指状肿大,但也有一些病株根系没有明显症状。

2、病原

番茄枯萎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镰孢属的番茄萎蔫病菌(Fusccriumoxysporumfsp.1ycopersici)。

3、发病规律

3.1侵染循环

枯萎病菌主要以菌丝、厚壁孢子和菌粒在土壤、病残体及未经腐熟的带菌肥料中越冬,而成为次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在土壤中有顽强的生活力,在离开寄主的情况下仍可存活5~6年之久,厚壁孢子和菌粒通过牲畜的消化道后仍能存活。带菌种子可远距离传播病害,病区可借带菌肥料扩大发病面积;病菌在田间的传播主要依靠雨水、灌溉水和土壤耕作传播;地下害虫和土壤线虫不但是枯萎病菌的传播媒介,而且由于其造成根部受伤而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因此地下害虫和线虫多的土壤,枯萎病一般发生较严重。病菌从根部伤口或幼根尖端直接侵入,侵入后经薄壁细胞达到维管束,在维管束内发育,阻塞导管,分泌毒素,随输导组织在体内扩散。干扰番茄的代谢活动,导致叶片萎蔫枯死。

3.2发病条件

3.2.1土壤温度

枯萎病发病的温度范围较宽,在8~34℃范围内均能发病,以24~28℃时发病最重。在较低土温(20℃)条件不利于根系的生长,病菌较易侵入。一旦侵入,随温度的升高,潜育期缩短,病情发展加快。人工接种测定,土温15℃时潜育期为15~d(天),20℃时为9~10d。25~30℃时仅4~6d。因温度升高,不但有利于菌丝生长,且由于蒸腾量加大,植株失水多。又有利于病菌在植株体内的蔓延和毒素的扩散。

3.2.2灌溉及土壤含水量

番茄根系比较发达,吸水能力比较强,属于半耐旱性植物。地上部茎叶繁茂,蒸腾作用比较强烈。在生长期特别是结果膨大期。需不断满足植株对水分的要求,才能使果实正常,促进增产。灌溉不但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而且也是病菌在田间传播的主要媒介。如浇水过量或浇水次数过多,土壤通气性差,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却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染,常常是枯萎病暴发流行的直接诱因。

3.2.3重茬

枯萎病的发生程度与番茄或其他茄科类作物的连作年限成正相关。由于枯萎病病菌在土壤中菌量的积累一般能较稳定增长,1个新菜区发生枯萎病后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发现零星病株至普遍发病只需5、6年时间。这也是近几年各地菜区枯萎病逐年加重的根本原因所在,

3.2.4土壤类型

表土层厚、土壤疏松、透水性强的田块,有利于番茄根系的发育,植株生长健壮,抗病力强,故发病轻。表土层浅,底土层板结,透水性差,土壤冷湿,番茄根系发育差,枯萎病发生较严重。土壤施肥不足,尤其是缺乏有机肥及过多偏施速效氮肥的地块发病较重。番茄适于在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中生长。酸性土壤不利于番茄生长而有利于病菌生育,土壤pH值为4.5~6时枯萎病发生最严重,pH值在3.5以下或9.0以上则不发病。

4、综合防治措施

4.1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

番茄不同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有一定差异,可选择L-402、津冠8号、中杂6号等对枯萎病抗性较好、生长势强的品种。

有了抗病品种还应注意培育无病壮苗。应从无病植株选留种子。播种前用52℃温水浸种30min(分)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浸种60min,或用种子量0.3%0.5%的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拌种。育苗床尽量选择从未种过茄科类作物的土壤或播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切忌在重病大棚内育苗。最好采用营养钵育苗,可减少因分苗造成的伤口。育苗应加强低温锻炼,培育子叶肥大、叶色墨绿、茎粗节短、根系集中的无病壮苗。

4.2调节保护地生态条件

番茄枯萎病在高温高湿、土壤通透性差条件下易发病。采取深中耕,适当控制浇水次数,保持土壤通透性,保持土壤有较高的地温,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可选择晴天上午浇水,一溜而过,切忌大水漫灌。浇水后开大风口,加大放风量排湿,提高地温,创造有利于番茄生长、不利于病菌繁殖的环境。

4.3改善农业栽培措施

合理轮作,最好与葱蒜类蔬菜轮作。葱蒜类蔬菜中含有广谱杀菌物质,可适当抑制土壤中病菌数量。移栽定植前清理田间病残体。施足基肥,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施用量要科学合理充足,因长年在一块田里种植同种作物,土壤营养消耗殆尽,尤其是微量元素的施用不容忽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撤施均匀,以免烧根造成伤口。

4.4抗生素防治

田间发现个别或少量病株时,选用2%灭瘟素乳油500倍液浇灌根部。可视植株大小。每株穴灌500~1000g或选用10%多抗霉素乳油100倍稀释液穴灌植株,每株穴灌500~1000g,灌后7d内不浇水,以免降低药效和地温,不利于植株生长。同时为了防止叶片蒸腾造成的叶片失水过快,叶片喷洒防病和营养药剂。

4.5化学防治

在田间初见病株时。用三氯异氰尿酸3000倍液穴灌植株根部,每株穴灌药液300~1000g,每隔7d灌1次:或用壬菌铜500倍液穴灌,每株穴灌药液300~1000g,每隔7d左右灌1次,轻者灌1次即可,重者需灌2~3次,灌注期间不浇水,以保证药液浓度和较高地温。实践证明,此法治愈率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