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叶霉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20-06-26 18:44

番茄栽培管理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原因,经常导致番茄叶霉病的严重发生,造成番茄产量与品质的严重降低,致使菜农朋友损失惨重。

番茄叶霉病

叶霉病以危害番茄的叶片为主,其症状为叶背面形成白霉斑块,对应叶正面形成不规则近椭圆形谈黄色斑块,该病能使番茄叶片大量脱落。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该病发生?具体该如何去防治呢?

一、番茄叶霉病发生原因

1.从环境条件方面分析:

引起番茄叶霉病的黄褐钉孢10-35℃都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此外相对湿度高于80%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病原菌以菌丝块在病残体和土壤表面,或以分生孢子潜伏在种子上越冬;如遇适温高湿条件,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完成初侵染,然后在病部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随气流快速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叶霉病病害

2.从病原菌和寄主方面分析:

番茄叶霉病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是目前蔬菜病害中病菌分化最明显的病害之一,迄今已知的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至少有13个。北京地区田间病菌主要为小种1号和2号,东北三省田间病菌主要为小种1号、2号和3号。随着田间栽培品种的更替,一方面抗病品种的选择压力导致新小种的产生和劣势小种的优势化,另一方面新小种的出现和劣势小种优势化致使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导致病害流行。

二、番茄叶霉病防治措施

1.抗病品种

不同番茄品种对叶霉病具有明显的抗性差异,因此利用抗病品种防治叶霉病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已知的抗叶霉病基因有cf0,cf1,cf2,cf3,cf4,cf5和cf9等。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培育的抗病品种多属于垂直抗性品种,连续大面积种植极易导致小种变异,产生新优势小种,导致品种抗性丧失。因此选用抗病品种时,必须注意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和轮换,以保证防病效果的稳定和持久。

2.加强栽培管理

初始菌源是番茄叶霉病发生的先决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是叶霉病发生的决定因素。在生产中应注意不从病株上采种,并可采用温汤浸种(55℃,30分钟)的方法减少种子带菌,保护地可采用福尔马林消毒或用硫磺粉闷闭熏蒸以减少田间病菌数量。在管理上要控制浇水,加大行距,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湿度等措施控制病害流行。

3.喷粉防治

分生孢子气传是番茄叶霉病短时间大暴发的重要原因。传统的喷雾防治,作用位点集中在植株叶片上,使用精量电动弥粉机进行喷粉防治,可以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番茄叶霉病菌,重创气传途径。并且,喷雾防治不可避免会增加田间湿度,造成高湿病害越治越重。

番茄叶霉病

4.药剂防治

易感病时期要注意勤观察,一旦田间出现病叶,及时用药防治。药剂方面可选择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8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10%氟硅唑水乳剂1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43%氟菌·肟菌酯(露娜森)悬浮剂3000倍液。在药剂防治时应注意药剂轮换使用,尤其是内吸性杀菌剂不能长期连续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