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草莓白粉病的科学防治

发布日期:2020-05-06 04:57

白粉病是大棚草莓的主要病害,在草莓的整个生长期都会发生。一般造成产量损失10%~25%,严重的达30%~50%。白粉病的发病最适温度为15℃~25℃,大棚内的温度正好适应白粉病的发生,因此,草莓白粉病以大棚盖膜后为害为主,特别是在草莓现蕾开花进入产果期以后为害最重,严重影响了草莓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其主要为害症状为:叶片受害初期呈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随后叶背斑块上产生白色粉状物,后期呈红褐病斑,叶缘萎缩、枯焦;果实期受害时,幼果停止发育、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

大棚内温湿度恒定,受外界影响较小,发病频繁,防治难度大。尤其是连续阴雨或寡照天气会加重大棚草莓白粉病的发生。大棚草莓白粉病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到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有条件的地方要进行合理轮作,以降低菌源基数,减轻病害的发生;选择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苗;及时摘去老叶病叶,并将老病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减少再侵染的机率;大棚保持通风透光,夜间尽量提高棚温,避免叶面积露;合理施肥,防止偏施氮肥;合理灌溉,控制棚内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关键是预防为主,要掌握好三点:

一是适时防治,开花前要喷药预防2次,开花后在发病初期立即喷药防治,严重发病田块要连续用药防治2次~3次;

二是合理选择药剂。由于草莓经济价值较高,同时大棚草莓生长的环境相对封闭,主要依靠蜜蜂来进行授粉,选择药剂首先要考虑安全性,特别是在开花结果期,更应考虑安全性,所用的药剂是否会对草莓生长产生不利,或影响草莓的品质,其次才是防治效果。综合试验结果表明,植源性微毒无公害农药1%蛇床子素水乳剂500倍~600倍对草莓白粉病、草莓炭疽病和草莓根蚜有较好的兼治作用,同时对草莓的生长和蜜蜂存活无任何不良影响。三唑酮、腈菌唑、苯醚甲环唑、仙生等三唑类药剂也有较好的效果,但易产生药害影响草莓生长,形成僵苗和僵果,同时对蜜蜂的存活也有不利的影响,因此,三唑类杀菌剂在大棚草莓上要科学使用。醚菌酯、嘧菌脂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新型杀菌剂,由于后来连续不合理使用,草莓白粉病菌已对该类药剂产生了较明显的抗药性,要严格控制使用次数;

三是科学交替用药。如蛇床子素可与三唑类药剂中安全性很好的戊菌唑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对已发生僵苗和僵果的草莓园,可叶面喷洒植物基因活化剂2次~3次,使草莓迅速恢复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