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蜜素背肘隆螽如何防治?

发布日期:2020-04-30 00:00

菠萝蜜素背肘隆螽危害症状

素背肘隆螽属于直翅目螽斯科。气主要为寄菠萝蜜赉及其它果树和经济林木。在国内主要集中在海南、云南等地,其中,海口、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等菠萝蜜种植区发生较为常见。

素背肘隆螽以成虫、若虫取食叶片,嫩梢、嫩果,低龄若虫取食叶肉,留下叶脉,高龄若虫及成虫取食全叶;当虫口密度较大时,树冠外围叶片被吃成薄膜状、缺刻或仅留叶脉,导致叶片干枯、脱落,从远处看类似火烧状,严重时将全株大部分叶片吃光,仅剩下树干与枝条,影响树体生长及果实发育,并导致树势衰弱。成虫选择菠萝蜜枝条产卵,部位深至木质部,影响枝条养分、水分传输,后期技条干枯,受风易被折断。

菠萝蜜素背肘隆螽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雄33.8~38.8毫米,雌54.5~64.1毫米;前翅翅展:雄105.1~123.2毫米,雌130.7~145.3毫米。体浅绿色至绿色,触角黄褐相间,前翅绿色,足深绿色;的胸背板白色;复眼卵圆形突出,红褐色。触角丝状,约为休长2~3倍。前胸背板马鞍状,后缘向后延伸成桃心形。前翅略短于后翅,肘脉明显降起。前足胫节其部1/3处具听器。雄性尾须牛角形,顶端向内侧弯,抱握器叶状;雌性产卵器短剑状,侧扁,前端尖锐;产卵瓣稍向上弯,基部黄褐色,边缘及端部棕黑色并具横隆褶,边缘锯齿状。

2、若虫初孵若虫,休半透明,复眼黄色。3龄之前,若虫体色淡黄到浅绿色,体背中央自腹部、胸部至头部有1条黄色纵线,形状近似于“叶脉”,便于若虫白天隐藏于叶背时不易被发现。3龄之后,体背黄色纵线逐渐消失,前胸背板变为白色,翅芽明显隆起。

3、卵长米粒形,长9.2~10.1毫米,宽1.5~1.7毫米;中粒卵表面光滑,端部钝圆,较尖一端具—线状尾突,卵外包有一层保护鞘;多粒卵并排产一列,初产时棕红色,孵化前期转为棕红色。

菠萝蜜素背肘隆螽发生规律

素背肘隆螽在海南每年发生2代,主要以若虫越冬,部分成虫在冬季也可存活。越冬代若虫于翌年2月中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成虫于3月下旬开始交尾产卵。第1代若虫于5月上中旬至6月下旬孵化、8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羽化,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成虫产卵盛期,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卵孵化盛期,10月中旬以后成虫陆续死亡。

目前素背肘隆螽在国内菠萝蜜产区几乎都有分布,局部地区受害株率达100%。若虫有聚集为害的特性,通常可见同一叶片聚集有不同龄期的若虫,调查中曾发现同一张叶片最多有15只若虫为危;若虫白天隐藏于叶背,受惊后会迅速逃至邻近叶片背部继续隐藏,或从叶背直接跳至地面迅速隐于草丛。成虫善爬行,飞翔能力较差,仅能做10米左右短距离飞行。成若虫均喜爱在树冠外围通风处取食、栖息,通常外围枝条比内膛枝条受害重,树冠下部枝条比中上部枝条受害重;同一枝条前端叶片比基部叶片受害重。雄成虫白天很少鸣叫,通常在天黑之后发出“嘟嘟一嘟嘟”的鸣叫声吸引雌成虫,多在晚上19:30至次日凌晨2:00进行交配。雌成虫产卵于寄主植物的枝条组织内部,深度可透过木质部到达髓部,一般直径10.5~17.3毫米的枝条最适合其产卵,直径大于20.6毫米或小于9.7毫米的枝条很少着卵或不着卵;树冠下部、水平生长或斜向上生长的枝条易着卵,树冠上层、垂直生长的枝条若卵较少。雌成虫多在晚上20:00~23:00产卵,卵粒整齐排于切槽内,排列方向与枝条生长方向一致,每个切槽内可产2~4排卵粒,每排7~15粒。每头雌成虫可产卵2~3槽,每槽卵M约27~49粒,一般每雌虫产卵量为51~88粒。

菠萝蜜素背肘隆螽防治方法

1、结合冬春季节果树修剪及田间管理,人工去除若卵枝条并集中销毁,减少虫源;利用若虫的群集性及成虫不善飞行的特性,人工摘虫或者用竹竿击落后捕杀;利用雄成虫晚上鸣叫及成、若虫为害时触角不停晃动易被发现的特性,用手电简照射并捕杀。

2、保护利用天敌,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广谱型杀虫剂,减小对自然天敌的杀伤,充分发挥鸟类、蜘蛛等天敌的自然调控作用。

3、在雌虫产卵期和若虫孵化期,选用20%杀灭菊酯乳油2500~3000倍或2.5%的敌杀死乳油2500~3000倍液,重点喷施有卵痕的枝条及叶片背面,有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