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有几种?

发布日期:2020-04-26 04:01

一、小麦白粉病症状及危害

小麦白粉病在我国的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为害也重。被害植株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使产量大大降低。

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最初出现1~2毫米大小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层的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霉斑表面有一层白色粉状物。

小麦白粉发病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至淡褐色,并散出许多黄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点。被害小麦叶片霉层下的组织,在初期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发生褪绿、发黄乃至枯死。

麦粒颖壳受害时,能引起枯死,使麦粒不饱满甚至腐烂。发病严重的病株矮而弱,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一般叶正面的病斑比叶背面的多,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被害重。发病严重时,整个植株从下到上均被灰白色的霉层覆盖。

二、小麦白粉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小麦白粉病病菌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2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线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小麦白粉病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侵入寄主后,在组织细胞间扩展蔓延,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

小麦白粉病发病适温15~20℃,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如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病菌越冬。如偏施氮肥,造成小麦植株贪青,白粉病发病重。小麦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易发生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通常以闭囊壳越大,以菌丝体在冬麦苗上越冬。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黄淮麦区冬前气温偏低,病害不易发生。次年初春,温度回升至12度时,病苗即发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当环境温度适宜(15~20摄氏度),湿度70%以上时,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三、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小麦品种,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如豫麦21、徐州24等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防止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群体透光通风下良,抗病力下降。

2、小麦种子在播种前用子重量0.15%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可较好地预防白粉病的发生。

3、当田间病叶率达10%以上时,使用药剂喷雾防治。药剂可用:25%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6%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波美0.5~0.8度石硫合剂,间隔7~10天喷一次,共喷施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