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斑病发生及防治

发布日期:2019-11-16 02:26

一、发病规律

要想更好地防治此病,必须了解该病发生的规律。该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后长出幼苗的子叶即可见病斑,温湿度条件适宜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但风雨传播距离较近,主要侵染四周邻近植株,形成发病中心,后通过发病中心再向全田扩展。气温15—30℃,有水滴或露水存在适于病菌侵入,气温25—28℃有两小时结露很易流行。生产上病害的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如品种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邻作、前茬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很容易大发生。

二、防治措施

1、根据当地的生态适应性和病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抗病丰产品种。

2、提倡农业防治。与小麦、玉米合理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收割后及时深翻减少越冬菌量。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加强栽培管理,控制杂草,降低田间湿度。

3、药剂防治:喷药防治叶部或籽粒上病害,于结荚盛期喷洒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根据情况可防治1次或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