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

发布日期:2019-10-20 22:0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县近几年来新发生的一种水稻病毒性病害。水稻发病后,植株明显矮缩、瘦弱、叶面皱缩不平、叶片僵硬而短、叶基部皱缩、节部有气生根,高节位分枝,茎杆有蜡状突起,叶枕间距缩短,根系衰弱,变褐不发达,不抽穗或仅抽一些包颈小穗,或一丛中有1根或几根稻株比健株矮1/3左右,穗短谷粒不饱满,实粒少,籽粒轻,结实率低,一般情况造成水稻减产20%—50%,严重的甚至失收。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由白背飞虱带毒传播。该病具有范围广、突发性和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为害隐蔽等特点,在水稻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最易感病,发病前不易发现,一旦发病则无有效药剂防治。因此,预防越早,效果越好,损失越小。各农户应及时采取“杀灭传毒媒介,切断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技术措施,通过“治虫”达到“防病”的目的。

抓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工作,应切实做好如下几点:

一、抓好秧田期飞虱防治。(1)种子处理。在种子催芽露白时,用60%吡虫啉衣剂(高巧或优伴)10毫升兑水10-20毫升配成溶液,再均与拌种1—2公斤(以干种子计重),晾干后即可播种。(2)秧田期要施药二次。即秧苗一叶一心药喷1次,第二次在移栽前3-5天,喷施“松嫁药”,施药时秧田附近杂草必须同时喷药。药剂可用吡蚜酮、吡虫啉、噻嗪酮等药剂。

二、把好本田前期飞虱防治关。采取“压前控后”办法,在本田前期开展2次飞虱防治,即在水稻移栽后5—7天及15—20天,各用药1次。亩用10%吡虫啉10—20克,或25%噻嗪酮50克/亩,或吡蚜啉10克/亩,兑水45公斤均匀喷雾。

三、做好应急补救措施。田间发现感病植株后,要及时拔除或踩入泥中,减少田间毒源,减少二次传毒,并从健株上掰蘖补苗。对已经发病的田块,要及时排水晒田,增施磷、钾肥和农家肥,防止因防治失时、漏治或用药不当而造成重大损失,对漏防、未防和防止效果不理想的田块,要及时补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