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如何防治,如何防治水稻烂秧?

发布日期:2019-09-22 16:59

一、水稻烂秧病症状及危害

水稻烂秧病又叫水稻烂种、水稻烂芽、水稻死苗,水稻烂秧是烂种、烂芽和死苗的统称。在稻种扎根以前,幼芽跷脚,黑头黑根,以及腐烂死亡,统称烂芽;稻种播种后种子不发芽,逐渐发黑腐烂,称烂种;水稻幼苗在二、三叶期死亡,称死苗。

水稻烂种和烂秧是生理性病害,但有时开始发病为生理病害,由于发病后抗菌能力减弱,多种土壤内弱寄生菌乘虚而入,使病害加重,与致病菌危害难以区别。烂种是指播种后不发芽而腐烂或幼芽陷入秧板泥层中腐烂而死。烂秧是指种子发芽出土后,由于外界环境恶劣而使种芽腐烂或根系发育不良,以致整株苗死亡。

1、烂秧:主要有烂芽、漂秧、黑根三种。烂芽是种子幼芽腐烂死亡;漂秧是出芽后长久不能扎根,稻芽漂浮倾倒最后腐烂而死;黑根是土壤中还原物质的毒害,使稻根变黑腐烂,叶片逐渐枯死。

2、烂种:由于种子贮藏期受潮,浸种未透,在催芽过程中温度过高(45℃以上)使种子受热、温度过低迟不发芽、种谷黏滑变色等原因造成。

3、烂芽、漂秧:由于秧田整地播种质量欠佳、蓄水过深、缺氧窒息等原因所致。黑根是一种中毒现象,当施用未腐熟的绿肥,或大量施用有机肥和硫酸铵苗肥后,又蓄水过深,土壤还原态过强,则土壤中广泛存在的硫酸根还原细菌迅速繁殖,产生大量硫化氢、硫化铁等还原性物质,对稻根产生毒害作用,变黑腐烂,叶片逐渐枯死,周围土壤也有较强烈的臭气。

二、水稻烂秧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水稻烂秧病生理性烂秧:主要由生长环境不适宜起。

水稻烂秧病传染性烂秧: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病原菌有禾谷镰刀菌、立枯丝核菌、稻腐霉、层出绵霉等。

水稻烂秧病病原菌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在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游动孢子等,借风雨和流水传播,或萌发形成丝在幼苗间蔓延传播,从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幼苗。

1、水稻苗期遇低温阴雨,易发病。冷后暴晴,温差过大时,也容易发病。

2、对水稻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易发病。种子贮藏期受潮,催芽温度过高,或长时间过低,易引起烂种。秧田水深缺氧或暴热、高温烫芽等,易引起烂芽。

三、水稻烂秧病防治方法

1、每千克水稻种子用350克/升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5.25~8.75克/100千克拌种;或每千克种子用58.3~87.5毫克浸种,或用80%乙蒜素乳油6000~8000倍液浸种。

2、改进育秧方式,因地制宜采用旱育秧稀植技术,或采用薄膜覆盖育秧。秧田应选在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地势较高的平整田块。精选种子,浸种前晒种1~2天。芽期保持畦面湿润,不能过早上水。在有暴风雨、冰雹或霜冻时,短时间灌水护芽。秧田施足基肥,追肥少量多次,提高磷钾肥的比例。

3、水稻种子播种后,每平方米秧田用绿亨一号1~1.5克与过筛的湿润细土10~20千克充分拌匀,均匀撒于秧田上。

4、对老秧田或灌溉污水的秧田,在发病前用绿亨2号对水800~1000倍喷雾。对由绵腐菌及水生藻类为主引起的烂秧发现中心病株后,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对立枯菌、绵腐菌混合侵染引起的烂秧,选用40%灭枯散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浇灌。此外也可喷洒30%立枯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广灭灵水剂500~1000倍液,喷药时应保持薄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