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发布日期:2019-09-17 00:15

(1)掌握适宜的基本苗数与改革种植方式适宜的基本苗数是合理调控群体、协调产量结构的基础。因为基本苗的多少决定了单株营养面积及群体光照条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基本苗数的增加,群体增大,中、小分蘖营养状况变化,成穗率大大降低:基本苗数减少,中、小分蘖的营养状况及群体光照条件得到改善,成穗率相应提高。因此,生产上应根据品种类型、产量水平等来确定出适宜的基本苗数。在高水肥地上,应适当降低基本苗数;而在一般田块上,则不宜大幅度降低基本苗,而应靠主茎穗或主、蘖穗并重来实现高产目的。在基本苗相同的情况下,改变种植方式也同样会影响到分蘖成穗率。如在高产条件下,采用宽窄行种植就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成穗率;而在一般田块上,17~23厘米等行距种植比(15+30)厘米宽窄行种植的植株分布更均匀,单株营养面积增大,利于分蘖生长及提高分蘖成穗率。

(2)培肥地力土壤肥活,即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磷、钾的含量较高时,分蘖的生长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分蘖力和成穗率都会提高。土壤瘠薄时,主茎本身的生长就难以得到充分的营养供应,分蘖更感养分匮乏,因而,分蘖力和成穗率大大降低。由此可以看出,采取多种途径以培肥地力是提高分蘖成穗率的关键一环。

(3)培育冬前壮苗培育壮苗是提高分蘖成穗率的基础。因为冬前壮苗都有Ⅰ、Ⅱ和Ⅲ蘖,而这些分蘖成穗率最高。要培育壮苗,首先要在播种质量上下功夫,即要精细整地、施足底肥、适当降低播量(高产田)和适期足墒高质量播种;其次是要抓好冬前麦田管理。凡主茎已有5~6叶而无分蘖,或Ⅰ蘖缺位的,属弱苗;凡分蘖出生速度快、长势强,特别是Ⅱ以后各蘖均比其同伸叶早出4~7天者,属旺苗。对弱苗当加强早期的肥水管理,并结合浅中耕;对旺苗,进行深耘断根以减少无效分蘖,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成穗率。

(4)两极分化期间合理促控春季不同时期的肥水措施对单株分蘖数及分蘖成穗率均有显著的影响。在幼穗分化的伸长期施用肥水,可提高单株分蘖数和穗数,但分蘖成穗率不高(分蘖总数多);二棱期施用肥水,单株分蘖数已不再增加,但分蘖成穗率却明显提高(小蘖变大蘖且成穗);小花分化期以后施用肥水,对分蘖成穗率的作用显著降低。根据以上规律和春季的不同苗情,生产上应采取不同的栽培技术措施;对弱苗,肥水措施应施用在起身以前,以便于增加年后分蘖,适当扩大群体,同时也促部分小蘖赶大蘖;对群体过大的旺苗或偏旺苗,应在拔节后分蘖开始死亡时酌量追肥浇水;对年前达到壮苗标准、返青后群体又比较大的麦田,返青至起身期间以控为主(不施肥水、深中耕等),待到两级分化开始时施用肥水措施以提高分蘖成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