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甲虫发生与防治

发布日期:2019-09-13 03:29

我国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但未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鉴别特征:体长9-11.5mm,短卵圆形,体背显著隆起。口器淡黄色至黄色。触角11节。前胸背板隆起,基缘呈弧形。小盾片光滑。鞘翅卵圆形,显著隆起。足短,转节呈三角形。卵长卵圆形,长1.5-1.8mm,淡黄色至深枯黄色。离蛹,椭圆形,长9-12mm,橘黄色或淡红色。

生物学特性:土壤内越冬,越冬后的1-2周,成虫开始交尾、产卵。卵以卵块状产于叶背面,卵粒与叶面多呈垂直状态。在欧洲和美洲,1年可发生1-3代,有时多达4代。幼虫孵化后开始取食。幼虫4龄,15-34天。4龄幼虫末期停止进食,大量幼虫在被害株附近入土化蛹。发育1代需要30-70天。

原产地:美国、墨西哥北部落基山东麓。

中国分布现状:仅分布于新疆。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主要通过贸易的途径及风、气流和水流进行传播。来自疫区的薯块、水果、蔬菜、原木与包装材料及运载工具均有可能携带此虫。现已广泛分布于中西亚、欧洲、加拿大、美国等地。在欧洲,该虫大发生季节盛刮西风,因此向东扩展十分迅速,向其他方向则大大减缓。气流和水流也有助于该虫的扩展,曾有记载成虫被气流带到170km之外。成虫在飞行中有时坠落海里,被海水裹挟,当被重新抛上岸后,部分个体仍然成活。幼虫和成虫常将马铃薯叶片吃光,一般减产30%-50%,有时高达90%。此虫还传播马铃薯褐斑病和环腐病等。危害马铃薯、茄子、番茄等。

控制方法:对各种寄主植物严格检疫,禁止进口从疫区来的马铃薯等农作物。可采用杀虫畏、甲萘威、磷胺等杀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