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识别及其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19-09-08 07:00

近几年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面积迅速扩大,危害程度明显加重,导致部分稻田失收。该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病,发病症状因染病时期不同而异。秧苗期感病的稻株严重矮缩(不及正常株高的1/3),不能拔节,重病株早枯死亡;大田初期感病的稻株明显矮缩(约为正常株高的1/2),不抽穗或仅抽包颈穗;拔节期感病的稻株矮缩不明显,能抽穗,但穗型小、实粒少、粒重轻。

稻株发病的共同特征为: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基部);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约1~2mm的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易,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节位越高。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毒病,该病可侵染禾本科的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等20多种寄主。以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高效传毒介体(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健株一旦感染病毒,病毒就会为害水稻生长点,水稻立即停止生长。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被侵染,苗龄越小越易感病,潜伏期越短;感病越早,发病越重,产量损失越大。

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是抓好稻飞虱的防控,防控措施主要采取“抓前期保后期,抓秧田保大田”的“治虫防病”策略,重点保护好秧田和本田初期,早中稻抽穗前、晚稻秧田期和分蘖期,在带毒白背飞虱传毒前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肥水管理,喷病毒钝化药剂及提高作物自身抵抗能力,调节植物激素生长。具体操作有以下措施:

主要化学防治措施:

1、稻种催芽露白后用10%吡虫啉按1:300的比例拌种后播种,或用好年冬拌种。

2、秧苗期亩用25%吡蚜酮40克(或25%噻嗪酮50克)+抗病毒剂l+叶面肥,兑水50千克喷雾1~2次(移栽前必喷送嫁药)。

3、移栽后3~7天亩用48%的毒死蜱100毫升+25%吡蚜酮30~40克+抗病毒剂l+叶面肥,兑水50千克喷雾。(或在移栽时亩施5%丁硫•毒死蜱颗粒剂3千克或3%克百威颗粒剂3~4千克)。

4、移栽后10~15天再亩用25%吡蚜酮30~40克+抗病毒剂l+叶面肥,兑水5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