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小麦全蚀病,怎样防治小麦全蚀病?

发布日期:2019-09-05 11:39

一、小麦全蚀病症状及危害

小麦全蚀病又叫小麦立枯病、小麦黑脚病,是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小麦发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发病愈早,减产幅度愈大,轻者减产20%左右,重者减产50%以上。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腐和基腐性病害,病菌侵染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期均可感病。

1、小麦苗期受害症状:小麦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根上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起,使整个根系变黑亡。发病轻者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

2、小麦分蘖期受害症状:小麦植株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3、小麦拔节期受害症状:小麦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麦田出现矮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4、小麦抽穗灌浆期受害症状:小麦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极易识别。

二、小麦全蚀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小麦全蚀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田间小麦残茬上、夏玉米等夏季寄主的根部以及混杂在场土、麦糠、种子间的病残组织上越夏。小麦播种后,即可侵入。随后以菌丝体在小麦的根部及土壤中病残组织内越冬。种子夹带病残组织是种子传病的唯一方式,也是病害远距离传播,造成新区发病的主要来源。除种子、秸秆可进行近距离传病外,土壤、粪肥是引起该病短距离传播的重要因素。在以麦秸做为牲畜料草的地方,牲畜的粪便也是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之。在小麦返青时,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在春小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渐向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最后引起植株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凡分蘖力强、根系发达的小麦品种,均较耐病。小麦连作地发病重,但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轻。一般碱性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发病较重。如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

小麦全蚀病病菌发育温度范围3~35℃,适宜温度为19~24℃。

三、小麦全蚀病防治方法

1、禁止从病区引种,选用耐病品种,并与棉花、黄烟、薯类、花生、甜菜、豌豆、胡麻、绿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

2、小麦种子播种前先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也可用种子重量0.2%的2%烯唑醇湿拌种剂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3%的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晾干后即可播种,有较好的防病保苗效果。

3、在小麦播种后20~30天或第二年返青期,喷洒药剂防治,药剂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剂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对水2~3千克喷拌麦种50千克,可以兼治根腐病、纹枯病和黑穗病。

在小麦拔节期间,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20%粉锈宁乳油100~150毫升,对水50~60千克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