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为世界性的蛀食性大害虫,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在我国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全国除青藏高原玉米区尚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玉米螟食性很杂,国内现已确认的寄主植物约25种,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和谷子,也危害麻类、棉花等。以幼虫蛀食玉米心叶、茎秆和果穗,是玉米生产的最严重害虫。玉米螟在发生地区严重危害玉米,特别在玉米杂交制种过程中,如未能及时有效地预防玉米螟的危害,将造成蛀秆率达到90%以上,茎秆折倒率30%~50%,果穗被害率达79%,不但造成严重减产,种子发芽率、净度、饱满度都不达标,同时种子外观表现极差。
一般预测玉米螟防治适期的有3种方法
1.手捏法:当玉米雄穗苞刚开始进入喇叭筒内,用手捏喇叭筒基部能感觉到穗苞的前端,但从喇叭筒内却看不见雄苞时,即为心叶末期,一般距抽雄5~7d。
2.剥查法:当玉米将进入打苞期时,抽样拔取有代表性的玉米心叶丛,将已变绿的叶片剥去,逐叶展开剩下的黄白叶片,如展开2~3片后露出雄穗,即为心叶末期;如展开4~6片叶后才见雄穗,为心叶中期。
3.数叶法:根据玉米心叶末期叶片数约等于这个品种植株的全部叶片数减去2来确定,此法简便易行,容易掌握。
一般在玉米处于心叶末期或中期为防治玉米螟适期。可见,及时开展虫情测报,重视植物检疫,选育抗螟品种和开展性诱防治,重点抓喇叭口期的颗粒剂治螟,因地制宜地处理越冬寄主是防治玉米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