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措施做好水稻立枯病防治工作

发布日期:2019-09-01 12:30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拔断,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秧苗在2~3叶期时胚乳将近耗尽,抗寒力最差,日平均气温低于12~15℃则生育受阻,抗病性显著削弱,病菌易侵入,此时若遇低温阴雨最易发生立枯病。所以,旱育秧苗2~3叶期是立枯病流行的主要时期。防治立枯病要做到以下“四措施”:

1、选用粮种。适应性,要选择适应本土生长的品种。包括气候,土质等方面的条件。‚丰产性,产量要高,能达到或超过当地最高产的品种。ƒ抗逆性,要能比较抗本地发生的主要病害,抗御异常气候因子。

2、播种不要过密,以免产生弱苗。掌握播种量,是培育旱育秧的关键环节。每平方米播种量为100g为宜,不能超过150g。如播种过密,秧苗瘦长,抗性减弱,易感立枯病,而壮苗则抗性较强,不易感染立枯病。

3、药剂防治:播前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最易发生立枯病,及时施用甲霜灵、30%水剂恶霉灵预防、用42%立枯净可湿性粉剂40克对水100-120公斤浇在苗床上或70﹪的敌克松1.5-2g兑水1kg拌细土撒施,并结合浇透水防治立枯病。

4、克服低温,以免诱发立枯病。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水稻立枯病的主要因素,其中尤以低温影响最大。立枯病一般都在阴雨寒潮过后天气转晴暖时发生。因水稻是喜温作物,当环境不利(低温)时,抗病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过低,对病菌生育与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也常使病害加重发生。播种期早的由于气温低,稻秧生育不佳,因此也易于感病。播种至出苗以保温为主;一叶一心时以控温控湿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