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要增产把好土肥关

发布日期:2019-08-25 23:16

一、把好土壤耕作关

1、调控耕翻深度

玉米根系发达,一株玉米有50—120条根,入土深1.5—2米,水平分布1米左右,且95%集中在0—40厘米土层内。试验证明,在水、养分充足的情况下,随着土壤坚实度的增大,玉米幼苗根系活动受到限制,严重影响干物质的积累。因此要获得玉米高产,必须创造深厚的土壤条件,一般要求有30—40厘米的活土层。但实际生产中,一些地块土层较薄,有的活土较浅,这类情况可进行深耕,但一次耕翻不宜过深,应逐年加深,以防耕层中生土过多,不利于玉米生长。

2、根据土壤质地耕作

玉米高产田要求耕层渗水快、下层保水性能好、耐旱、防涝能力强。如果土壤粘重、通透性能差,玉米就会苗弱,根、茎、叶生长迟缓,而沙质土壤水性强,不利保水、保肥,玉米后期生长不良。玉米是需氧较多的作物,其根部进行呼吸作用须从土壤中获得较多数量的氧气,土壤通气不良、缺氧往往造成玉米黄苗。所以,应根据土壤质地耕作,采取农艺措施改良,为玉米高产创造条件:粘质土需勤中耕、深中耕,增强通透行;沙质土需适时锄划或覆盖表土,以利保墒。

3、中耕扒土蹲苗

在底肥足且底墒充足的情况下,苗期中耕,控制土壤水分,也可扒土晒根,晒后结合锄地将土覆平,达到控上促下,控秆促穗的高产目标。蹲苗时间应根据苗期长势、土壤水分、地力状况等灵活掌握,一般从苗后开始至拔节前结束。

4、中耕除草

消灭杂草,疏松土壤,减少水分养分消耕,改善玉米营养条件。中耕深度一般应掌握

“两头浅、中间深、苗旁浅、行中深”的原则,苗期第一次中耕宜浅,拔节前中耕宜深些,以5—6厘米为宜。近年来,有些农区施用玉米除草剂,苗期一般不中耕。

5、中耕培土

玉米从拔节到雌穗生长锥伸长的小喇叭口期,应进行深中耕,深度以7—10厘米为宜。

培土可促进根系生长,防止倒伏,并利于灌、排水。培土不宜过早,适宜在小喇叭口期进行。

6、后期浅中耕

高产田玉米灌浆后进行浅中耕,可促进微生物活动,增强根系生理功能,促进早熟。后期中耕要掌握“浅”和“远”两个原则,即浅为划破地皮,深度2厘米左右,远为离植株10厘米左右,以免伤根。

7、夏玉米免耕直播技术

小麦收获后,不经过耕地和整地作业而直接在麦茬地播种玉米,该种植技术习惯上被称为“铁茬播种”或“贴茬播种”。在原小麦行间进行机播、耧播,同时可施用少量种肥,利于幼苗生长。夏玉米免耕直播应注意以下技术环节:(1)小麦收割要尽可能选用装有秸秆切碎和抛撒装置的收割机,或在玉米播种时选用带有灭茬功能的玉米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秸秆粉碎、灭茬和玉米播种等多项作业。麦秸的切碎长度不宜超过10厘米,麦秸抛撒要均匀;(2)抢时早播;(3)提高播种质量;(4)浇好“蒙头水”。为提早播种,一般在收获小麦后先播种夏玉米,然后等自然降雨或浇“蒙头水”。

二、不同生育时期吸肥量差别很大:苗期吸收养分少,拔节至开花期吸收养分多,开

花后吸收养分逐渐减少。因此,玉米需施足底肥,适时追肥。

1、追施拔节肥或功穗肥

穗期是玉米一生中吸收养分最快、最多的时期,尤其是大喇叭口期到抽雄开花期,对氮素极敏感。此期一般占到追肥总量的75%—100%。追施应根据土壤肥力、玉米产量指标、基肥和种肥施用情况、植株长势长相等因素,确定追肥次数、时间和数量。

(1)土壤肥力中等、亩产目标400—500千克的地块,追肥数量不多,可以分两次追肥。

(2)地力基础差或没有施种肥、基肥的,可采取“前重中轻”的追肥方法,即在展开叶6片左右追施拔节肥,占总追肥量的60%,大喇叭口期(抽雄前10—15天)追施攻穗肥,占总追肥量的40%。

(3)若地力较好或施过种肥、基肥的,可采取“前轻中重”追肥方法:拔节肥占40%,攻穗肥占60%。

(4)土壤肥力高、亩产目标600千克以上的夏玉米,追肥数量多,又施过基肥或种肥,拔节肥用量以占总追肥量的30%—35%左右,攻穗肥占50%左右为宜。

(5)粘质土可一次追足,沙质土分2—3次追施,以防漏肥。不管追施拔节肥或攻穗肥,都要开沟或刨穴暗施,严禁表面撒施,追肥后遇旱应及时浇水,以提高肥效。

2、酌情追施攻粒肥

从玉米授粉到乳熟期是植株吸收氮、磷、钾的第二次高峰期。尤其是夏玉米在此阶段尚需要吸收总氮量的34.6%,总磷量的36.5%,因此,对于夏玉米高产田或地力较差、特别是植株已有发黄脱肥现象的田块,在开花期补追攻粒肥特别重要。一般每亩可追施尿素2.5—5千克,高产田可施用追肥总量的15—20%。如果前期追肥较多,玉米叶色正常,也可不追肥。

为保叶早衰,增加粒重,可采取叶面喷施氮、磷、钾肥方法,用1.5%的尿素加0.2—0.3%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水溶液,每亩喷施40—50千克,在晴天下午4时以后,均匀喷洒在植株的上、中部叶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