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烂窖的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19-08-25 21:27

红薯在贮藏过程中,极易发生烂窖现象,轻则食味变坏,食用价值降低;重则会全窖腐烂。红薯发生烂窖的原因主要有温度、病害、干湿害、空气不足等引起的闷堆发酵腐烂以及由病原菌引起的病害烂窖等。红薯在窖藏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防病

红薯贮藏过程中发生的腐烂,大多数是由病原菌为害造成的。一般红薯在收获前10天左右对旧窖进行消毒。使用前要铲旧见新或每立方米用15克硫磺薰蒸,也可以撒生石灰粉进行消毒。红薯入窖前要精挑细选,凡有病虫、刨伤、撞伤,水浸、受冻、粘有湿泥的都不能入窖贮藏。

二、防冻

红薯在16℃以上时,薯块呼吸作用加强,放出大量水分,自身抗性下降,给病害病菌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使薯块烂坏;温度低于9℃,持续10天—13天,薯块就会受冷害腐烂。避免红薯受冻应及时收获,适时入窖,一般在霜降至立冬前选择晴天收薯,在收、贮、运过程中要轻放、轻装、轻藏。贮藏期窖内温度保持在10—15℃之间。

三、防湿

湿、干害薯块田间长期水渍或过于干旱,入窖后由于大堆放置,薯块呼吸放出大量的热和水分,即为“发汗”。发汗后的薯块由于湿害进一步加重,不久便会腐烂。受干旱影响的红薯,发汗后组织内失水增多,造成生理萎缩,抗病能力下降而糠心腐烂。在贮藏期应选择晴暖天气,打开窖口,降温散湿,及时更换潮湿盖草。

四、防闷

缺氧薯窖小,存量大,排气设施差,薯块入窖后温度偏高,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长期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酒精,引起薯块中毒腐烂。为防止闷害发生,贮藏量一般以占窖内总容量的三分之二为宜。同时,不能封窖过早,并注意通风降温。待窖内温度降到12—14℃时可关闭窖门。若窖内温度超过14℃以上时,要及时采取排气降温措施,以防闷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