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锈病发病原因及防治

发布日期:2019-08-22 12:09

玉米锈病的病原菌为高粱柄锈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锈病可发生在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黄色,后变为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椭圆或长椭圆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锈粉状夏孢子,呈黄褐色至红褐色。后期在叶片两面形成冬孢子堆,长椭圆形,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呈黑色,长1—2毫米,有时多个冬孢子堆汇合连片,使叶片提早枯死。

锈病病原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来年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借气流传播。病斑上产生的夏孢子可引起再侵染。另外,夏孢子可在温暖地区越冬,来年通过高空远距离传播成为初侵染源。温度在16—230C,湿度100%,有利于该病流行。

玉米锈病是一种气流传播的大区域发生和流行的病害,防治上必须采取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以栽培防病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在品比试验中,有些品种苗期即感病,到拔节期后感病严重,而有些品种生长后期都不发病,说明品种抗性差异很大。应根据气候条件选种抗病品种。在栽培管理上应做到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搭配磷、钾和有机肥。病田避免秸秆直接还田,可焚烧处理,也可秸秆腐熟还田。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防治,有效药剂有65%代森锌5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97%敌锈钠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20%萎锈灵乳剂500倍液等化学药剂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