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

发布日期:2019-08-21 07:55

一、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以小麦中后期发生较重,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毛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散生黑色小点。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发病,再向上部蔓延,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上病斑多于上部叶片。

二发病原因

1、气候条件。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特别是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温度又偏低(15-20℃),田间相对湿度大于70%,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一般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是白粉病严重流行的主要生境条件。

2、栽培管理。小麦早播田较迟播田发病重;群体过大较群体合理的田块发病重;不合理施肥会加重病害发生,高肥水特别是偏施氮肥田块,病害发生较重。小麦生长后期大量施氮肥,发病也严重。另外,小麦实现了联合收割,留茬较高,多数病叶、病秆留在田内,加上连年种植,田间病菌大量积累,成为翌年的病源。

3、病害防治不到位。一是重视不够,防治不及时。由于往年该病发生较轻,一般为零星发生,农民不进行防治,等到病菌侵染到上部叶片时才开始防治。而白粉病菌传播侵染速度快,当病害大面积发生时已错过了有效的防治时期。

二是喷药不到位。白粉病发病时多从下部发生,然后向中部蔓延,由于小麦群体过大,药液很难喷透,防治效果较差。

4、品种抗性降低

同一地区长期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使品种抗性降低,致病性增强,使原较抗病的品种也易感病,从而造成病害的大发生。

三、综合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小麦白粉病菌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同时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显著差异,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丰产良种。

2、农业防治法

一是适期适量播种,从源头上控制田间群体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播量。

二是合理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实行测土配方施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施用量,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三是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应根据墒情进行灌溉,减少春灌次数,降低发病高峰期的田间湿度,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加强田间管理,促使小麦生长健壮。

3、药剂防治

当病叶率达到15%时,每亩可用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或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对水40~50公斤,主要对小麦中下部进行喷雾防治。可结合后期的一喷三防进行综合防治。

首次“一喷三防”在抽穗后开花前进行,第二次在开花后10天左右,重点防治穗蚜、白粉病、锈病,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每亩用10%吡虫啉10克、12.5%禾果利20克、磷酸二氢钾150克,叶片有早衰迹象的可以加入尿素300~450克,对水50kg,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