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麦生长情况、存在问题及管理措施

发布日期:2019-08-21 04:40

一、生长情况及存在问题

由于麦播基础好,播后光照充足,气温偏高,土壤墒情足,小麦生长旺盛。与往年同期相比,平均亩群体高出10-15万以上,株高偏高,且地上部分生长旺盛,地下根系发育弱于去年。据调查,全县一类麦田:平均亩群体80.4万头,面积53.8万亩,占麦播面积的64.1%;二类麦田:平均亩群体59.6万头,面积17.6万亩,占麦播面积的20.9%;三类麦田:平均亩群体40.1万头,面积2.1万亩,占麦播面积的2.5%;旺长麦田:平均亩群体在91.3万头,面积10.5万亩,占麦播面积的12.5%。目前大部分麦田长势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田块群体偏大,二是旺长麦田面积大,三是部分田块有冻害发生,四是病虫害越冬基数大,五是杂草发生严重。

二、管理措施

一是采取人工镇压方法抑制小麦地上部分过快生长。人工镇压可采用人工顺垄用脚踩踏,或用镇压磙碾压等。碾压要在气温零度以上地表干松,磙表面不沾土的情况下进行。

二是及早进行中耕。由于冬前阴雨天多,土壤湿度偏大,不同程度影响了麦苗根系的正常发育。为此,开春后要及早对各类麦田进行中耕,促进根系下扎,同时起到增温保墒、消灭杂草的作用。氮肥偏多、播量大、长势旺的麦田,要深中耕断根抑制生长;群体小的弱苗麦田要进行浅中耕或划锄,松土保墒,提高地温,促苗早发快长。

三是分类巧施追肥。对于播种基础差,播期过晚,底肥施用不足,群体偏小,个体发育差的弱麦苗田,在返青后适墒及早追肥,每亩可追施尿素5-8公斤,使其尽快发挥肥效,提高分蘖成穗率,多成穗,成大穗;正常生长的壮苗麦田,按照前氮后移的技术要求,在小麦拔节前期趁墒每亩追施尿素5-6公斤,使肥效作用于小麦拔节期,既有利于协调成产三因素、增加产量,又能提高小麦品质。

四是及早化除。冬前未化除且杂草危害严重的麦田,应在小麦返青期及早实施化学除草。

五是防治病虫害。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小麦进入旺盛生长期,各种病虫也进入高发和交互发生阶段,加强病虫测报,密切注意病虫发生动态,及早防治,减少损失。

六是预防晚霜冻和倒春寒。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流来之前,可采取田间浇水、叶面喷施防冻药剂等措施,预防冻害发生。

七是严禁畜禽吃青。小麦即将返青拔节,此期畜禽吃青,不仅损失叶片,甚至会直接危及麦穗,减产更为严重。要宣传群众,严禁畜禽吃青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