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穗期病虫发生与防治意见

发布日期:2019-08-17 08:34

小麦穗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危害的高峰期,又是小麦后期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赤霉病、白粉病一旦错过防治适期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根据菌源、品种、天气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区小麦穗期病虫为中等偏重发生。因此,望各镇及街道办要牢记2012年赤霉病、2015年白粉病大发生的惨痛教训,引起高度重视、强化田间病虫害的监测及防控技术宣传指导工作、及时做好药剂的准备、主动出击全力做好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穗期病虫总体防治工作,确保夏熟作物丰产丰收。

一、发生趋势

1、赤霉病根据我区稻桩子囊壳带菌情况、小麦品种抗性、生育期、抽穗扬花期天气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小麦赤霉病为偏重发生至大流行趋势。⑴菌源充足。4月8—11日普查5个镇23块田,稻桩子囊壳平均枝带菌率7.13(0-28.39)%,菌源满足流行指标。随着温度回升,雨水增多,稻桩子囊壳带菌率仍将迅速上升,为病害流行提供充足的菌源;⑵感病品种面积大。我区小麦品种仍以扬麦、宁麦系列品种为当家品种,这些品种均不抗赤霉病;⑶感病机率增加。因天气原因,造成播期不一且偏晚,生育进程参差不齐,导致感病的生育期(抽穗扬花期)拉长,致使发病机率大大增加,早的田块已陆续抽穗,晚的田块4月底才能抽穗;⑷气候条件。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中旬—5月上旬我区以高温、过程性降雨、雾霾天气为主。易感病生育期(抽穗扬花期)与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相吻合,有利于赤霉病病菌侵染和扩展;⑸近几年赤霉病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逐年提高。据检测2012、2013、2014、2015年我区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菌株平均分别为24.35%、28.67%、40.55%、47.37%。

2、白粉病今年小麦白粉病呈偏重发生至大流行趋势。⑴见病期早。今年3月20日查见病株,去年4月3日,常年3月底4月初;⑵病情发展速度快,发病率重于大发生的去年。系统田3月28日、4月5日、4月10日病株率分别为16%、56%、64%,病叶率分别为3%、15.33%、19.33%,病情严重度0.33、2.37、3.26。另据本站4月8-11日5个镇普查71块田,见病田54块,见病田块率76.06%(去年50%),平均病株率15.2(0-85.3)%,去年同期2.1(0-15.2)%;⑶感病品种比例高。我区种植的宁麦系列、扬辐麦4号、苏麦8号等品种均不抗白粉病,温湿度条件适宜均表现为高感;加之播种晚播量大,密度高透光性差,十分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3、蚜虫近期调查,平均蚜株率3.5(0-35.5)%,百株有虫5.28(0~52.5)头,个别重的田块虫量较高。如后期天气条件、食料状况对穗蚜繁殖有利,蚜量将迅速增长,预计今年中等发生,局部偏重。

4、粘虫成虫迁入早,峰次多,迁入量少。糖醋液诱蛾:3月5日始见,比去年早9天(去年3月14日),峰日3月5-6日(注:3月8日寒潮)、3月26-28日和4月2-4日,止4月14日累计单盆获虫24头。草把诱卵:3月7日始查见,早于去年9天(去年3月16日);止4月14日百把获卵累计320块、22220粒(去年同期500块、37320粒);产卵高峰3月6日和3月下旬末-4月上旬初(去年3月14-15日、18-19日),峰日百把获卵100块;室内观测卵孵进度,止4月14日孵化90.63%,卵孵高峰在4月3-5日(去年3月31日-4月2日),预计田间卵孵化高峰在4月上旬末-中旬初。预计今年粘虫中等偏轻发生,局部偏重。

二、防治意见

1、防治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药肥混喷、保粒增重的防治策略,全面打好赤霉病、白粉病、蚜虫为重点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总体战。

2、防治时间及次数坚持两次防治不动摇。施药时间:第一次用药为小麦齐穗扬花初期(扬花株率5-10%),隔5-7天用第二次药。施药后3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繁种田视天情用好第三次药。

3、防治配方

防治赤霉病:亩用47%多·酮或60%多·酮100-120克或75%百菌清·戊唑醇可湿性粉剂60-70克或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50-60毫升或42%咪鲜·甲硫灵80克或40%戊唑·咪鲜胺悬乳剂40-60克或24%戊唑·咪鲜胺悬乳剂80-100克或28%烯肟·多菌灵80-100克。

防治白粉病:亩用20%三唑酮乳油50-60毫升。

防治粘虫、蚜虫:亩用2%阿维·吡虫啉乳油50-75毫升。

选以上防治赤霉病配方中任意一种药剂,再加防治白粉病、粘虫及蚜虫药剂及叶面肥对水20公斤弥雾或对水30公斤细喷雾。

4、注意事项

⑴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避免污染蚕桑和蜜源地,确保蚕桑和蜜蜂安全。

⑵用足水量,禁止粗喷雾,应避开早晨露水和小麦扬花高峰时间用药,防止影响防效或产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