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后期保根保叶防早衰促高产技术

发布日期:2019-08-16 17:59

小麦从抽穗、开花再到成熟属于后期阶段,一般经历35天左右。小麦开花后,除子粒形成外,植株不再生长新的器官,亩穗数和穗粒数大体固定,营养生长已达高峰而开始衰退,植株根系的功能逐渐减弱,绿色面积日益减少,但营养物质迅速向子粒运输,子粒逐渐增大,生育中心转移到子粒形成和灌浆。

后期的主攻方向是保根、保叶、防早衰,目的是提高粒重。管理以保证植株适宜的养分供应和水分供应为主要手段,以使植株各部器官维持较旺盛的生理机能,延长绿色面积的功能期,提高光合产物的转运速率。

一、合理的水分供应

小麦往往在灌浆期遇旱,浇水是保证墒情、提高粒重的重要措施。小麦生育后期,以子粒形成期对缺水甚为敏感,这时候干旱不仅导致子粒减少,也使叶片、茎秆的含水量下降,氮素含量及光合面积减少,光合生产率低,对以后的子粒灌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各类麦田都要在小麦扬花后10~15天左右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和干热风危害,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此期浇水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严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收获前7~10天内,忌浇麦黄水。这个时间浇水,会加速根系的衰老和死亡,引起产量下降。

二、落实“一喷三防”,促灌浆增粒重

在小麦生长中后期,落实“一喷三防”技术,不仅可以防治病虫害,减少危害损失,还可以弥补根系吸收作用的不足,满足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同时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干热风的危害,增强叶片功能,延缓衰老,提高灌浆速率,增加粒重,提高小麦产量。因此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是防病、防虫、防干热风,促进灌浆、增加粒重、提高单产的重要措施,也是小麦后期防灾、减灾、增产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要根据病虫害和干热风的发生特点和趋势,选择适合的防病、防虫农药和叶面肥,采取科学配方,进行均匀喷雾。

在防治病虫方面,要做好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小麦生长后期是多种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对产量、品质影响极大。重点做好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和蚜虫、吸浆虫等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危害。

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喷雾;防治白粉病、锈病,可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50~75毫升喷雾;防治麦蚜,可用10%吡虫啉乳油每亩10~15克喷雾,兼治灰飞虱;防治小麦吸浆虫,可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的成虫发生盛期,亩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对水喷雾,兼治一代棉铃虫;防治麦蜘蛛,可用0.9%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

在喷洒防病防虫农药的同时,添加叶面肥。在灌浆期喷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0.2%的植物细胞膜稳态剂溶液,每亩喷50~60千克。

喷洒时间最好在晴天无风上午9~11时或下午4时以后喷洒,每亩喷水量不得少于30公斤,要注意喷洒均匀,尤其是要注意喷到下部叶片。小麦扬花期喷药时,应避开授粉时间,一般在上午10时以后进行喷洒。在喷施前应留意气象预报,避免在喷施后24小时内下雨,导致“一喷三防”效果降低。高产麦田要力争喷施2~3遍,间隔时间7~10天。要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做好人员防护工作,防止中毒,并做好施药器械的清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