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菌核秆腐病的四种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19-07-31 03:23

水稻菌核秆腐病主要是稻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两病单独或混合发生,又称小粒菌核病或秆腐病,它们和稻褐色菌核病、稻球状菌核病、稻灰色菌核病等,总称为水稻菌核病或秆腐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但各地优势菌不同,长江流域以南主要是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

一般可结合防治纹枯病同时进行,栽培防病措施可参照纹枯病,但秆腐病与纹枯病也有所不同,故防治上应注意下述几点:

(1)在药剂防治上应把防虫与控病结合起来进行,彻底防除飞虱和叶蝉,可有效减轻病害。在分蘖至拔节期、孕穗至始穗期和灌浆期视病情虫情和苗情,分别喷药各一次,着重喷施植株中下部。药剂可选用16%噻井悬浮剂(杀虫剂噻嗪酮与杀菌剂井岗霉素混剂)800~1000倍液,22%双井水剂(杀虫双与井岗霉素混剂)300~400倍液,40%稻瘟净或异稻瘟净乳油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600~10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粉1000倍液。

(2)在水分管理上注意防止稻株生育后期田水落干过早、过重,以免促进病情的发展。

(3)为减少菌源,对重病田尽量做到齐泥低割,不留禾头;病秆尽早烧掉。

(4)选育抗病品种,在广东,科白北田间抗病性表现明显;艮丹红人工接种表现高度抗病,可作为抗源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