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蔬菜灰霉病
(1)发病条件湿度对此病流行影响较温度大,温室内低温高湿,通风不良发病重。蘸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花期是侵染高峰期,尤其在果实膨大期浇水后,病果剧增,是烂果高峰期。该病对湿度要求很高,一般从12月至翌年3月,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多湿状态易发病。(2)防治方法生态防治:加强通风管理。晴天上午晚放风,使棚温迅速升高,当棚温升至33℃,再开始放顶风,31℃以上高温可减缓该病菌孢子萌发速度,推迟产孢,降低产孢量。中午以后棚温保持在25℃~20℃;棚温降至20℃关闭通风口,夜间棚温保持在15℃~17℃。阴雪天适当通风换气。浇水宜在上午进行,发病初期适当控制浇水,严防浇水过量,防止结露。摘除花瓣法: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病花,带出室外深埋,严禁病果、病叶乱扔,造成人为传播。茄果类坐果后要及时摘除残留的花瓣及柱头,以阻断灰霉病菌的初侵染点。瓜类花瓣凋萎后,可提前摘除,以免染病。摘除的花瓣带出棚外销毁。肥水管理:合理施肥,注意控制氮肥用量,防止徒长而加重病害。浇水宜在上午进行,发病初期适当控制浇水,严防浇水过量,防止结露。浇水前先喷药,喷药的重点是花和幼果。药剂防治:一是喷雾法。在发病初期喷施50%速克灵1000倍液,50%多霉灵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特效灰霉特800倍液,25%灰克1000~1500倍液,40%施佳乐800~12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剂30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2000~3000倍液,绿亨6号1200倍液防效均在75%~80%。每隔7天交替使用1次,连续2~3次,能有效控制病害发生。二是烟雾法或粉尘法。可选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200~250克熏烟。也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10%灭克粉尘剂、或10%杀霉灵粉尘剂每亩1000克进行防治。点花时,可加入0.1%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
2.蔬菜白粉病
(1)发病条件白粉病在10℃~25℃时均可发生,能否流行,取决于湿度和寄主的长势。温室内湿度大,流行速度加快。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孢子繁殖和病情扩展,尤其当高温与高湿条件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的白粉菌源及感病的寄主,此病即流行。(2)防治方法摘去下部老叶、病叶,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温湿度。物理防治:采用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于发病初期喷洒在叶片上,形成一层薄膜,不仅可防止病菌侵入,还可造成缺氧条件使白粉菌死亡。一般隔5~6天喷1次,连续喷3~4次。发病初期喷洒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50~3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6%乐必耕1000~1500倍液,15%三泰隆2000倍液,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进行喷雾。7~10天1次,连续2~3次。防治的技术要点是早预防,全面喷施,保证叶片正、反面、叶柄、瓜蔓等处均匀喷药,不可遗漏。重病温室在药剂防治前需适当摘除病叶。
3.蔬菜褐斑病
(1)发病条件田园不洁,连茬种植、昼夜温差大、偏施氮肥、缺少微量元素硼时,发病较重。温室内湿度过大,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的扩展与侵染。温度20℃~28℃、叶面结露时间长,则发病快。一般温室中间先发病,之后向东西扩散;温室中后部及屋脊下发病重,而前沿发病较轻。与霜霉混合发生时,霜霉主要分布于温室前沿,而褐斑主要分布于中后部。
(2)防治方法选择种植抗病品种。不同黄瓜品种对该病源敏感性差异较显著:津春3号、山东密刺、甘丰3号为高度感病品种,津春4号为中抗品种,津春5号和中农5号为抗病品种。种子处理:播前进行温汤浸种(即55℃温水浸种30分钟);或用种子量0.2%的福美双拌种。苗床处理:采用无病土育苗。育苗时苗床每平方米可用70%百·福可湿性粉剂8克,加细土10~15公斤,上铺下垫(1/3在下,2/3在上)。加强栽培管理:搞好温室温湿度管理,注意放风排湿,改善通风透气性能;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摘除病叶,清除再生菌源。高温闷棚:如该病与霜霉病并发时可进行高温闷棚(参考瓜类霜霉病)。药剂防治:初发病时及早摘除病叶、及时施药是防治的关键。发病初期可选喷25%阿米西达(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750~1500倍液,25%凯润(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3000倍,40%施佳乐悬浮剂800~12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1000~1500倍液,65%甲霉灵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间隔5~7天,连喷3~4次。发病重时可结合喷雾亩用45%百菌清烟雾剂250克熏蒸。该病一般与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叶斑混合发生,喷雾时可根据具体发病情况选择两种以上药剂混配进行防治。
4.蔬菜根腐病
(1)发病条件高温、高湿有利于其发病,连作地、低洼地、黏土地或下水头发病重。(2)防治方法土壤处理:定植前用多菌灵等广谱性药剂进行土壤处理,也可用日光能高温消毒土壤,预防发病。加强栽培管理。采用地膜覆盖高垄栽培;平整土地;适时浇水,不可大水漫灌,最好采用滴灌;及时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根腐病发病时,白天注意降温、晚上保温,并在根系周围扒开塑料膜和表土晾根、晒根,以减轻根腐病的发生。做好发病田的隔离。对于一些新菜区,根腐病发病率低或基本没有发病,造成的损失也不大。如果发现一株或少数几株被确认为根腐病,就应及时采用隔离病区的办法,控制根腐病的蔓延,对发现的病株及时拔除烧毁,在病株周围撒上石灰消毒。药剂灌根:定植时用20%乙酸铜(清土、地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30%倍生乳油1000倍,抗枯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2000倍液浸根10~15分钟,防效较好。
定植缓苗后,可用15%恶霉灵水剂1500~2000倍液,20%清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禾穗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利枯灵水剂300倍液,或抗枯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开始灌第一次药,每株250毫升,每7天1次,连灌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