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节水技术

发布日期:2019-07-08 17:55

持续干旱,不得不把旱作农业旧事重提。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段藏禄站长介绍说,旱作农业是抵御大旱保丰收的有效手段。

什么是旱作农业呢?有关专家介绍说,旱作农业是在缺少灌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而从事的农业生产,国际上也称雨养农业。旱作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是通过各种农艺、覆盖、生物、工程和农业化学等方面的技术的综合运用,协调配合土、肥、水、光和热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利用雨水的措施上做文章,提高对降水的利用率。旱作农业成功的关键有三个重要的技术环节:一是蓄水,二是保墒,三是品种和农艺。蓄水指建立土壤水库,通过梯田建设、深耕、等高耕作等措施充分接纳雨水并蓄积到土壤中,供来年作物生长利用;保墒指通过保持性耕作和覆盖等技术,尽量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品种和农艺技术主要是为了合理地利用土壤水分,提高产量。

旱作节水技术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地合理组合各项措施,使各项技术优势互补,提高对旱灾的整体抗旱能力,同时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

旱作技术操作大致有以下七项:

(1)坡改梯生土熟化与高产栽培技术

根据坡度确定梯田田面宽度,在黄土区修土埂梯田,在土石山区修石埂梯田。南方地区需要安排好排洪沟。梯田内土体厚度不小于25厘米。当年深耕深松土壤,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化肥用量30%,根据情况确定地膜覆盖及栽培管理技术。第二年开始秸秆还田,肥料根据产量目标确定。连续3年,使梯田土壤生产能力达到稳产高产。

(2)沟垄耕作加覆盖技术

在年降水400毫米以上地区的任何缓坡地,也可在塬地、台地或水平梯田中,依据种植的作物品种,沿等高线开沟起垄。开沟时用山地步犁或便犁耩2次,加深耕层到25厘米。干旱地区最好开沟、施肥、播种、起垄、地膜覆盖一次完成。选择好品种,配套高产量栽培技术,深施化肥。秋季秸秆还田。在坡度较小的塬地、台地和水平梯田中应用的时候,可以使用机械或畜力以减轻劳动强度和加快工程进度。

(3)秸秆覆盖加保持性耕作技术

秋季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或作物残茬留在土壤表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耕作。按作物残留量的多少和作物品种,可以进行全覆盖、条带覆盖、垄沟覆盖。播种时根据土壤墒情、播种作物确定耕作方式(垄耕、带耕、茬耕等)。每年作物秸秆还田。条带覆盖可将种植行和覆盖行进行轮换。保持性耕作要注意机具的选择。

(4)水窖(池)集雨补灌技术配套农作改革

通过集雨进行雨水的汇集,积蓄在小型蓄水窖(或蓄水池)中。蓄水窖(池)30~150立方米。配置节水灌溉设备(如滴灌、管灌等)。配合自然降水,在遇到旱灾对作物产生影响时,及时对作物进行补水。作物选择以玉米或经济作物为宜。应用地膜或秸秆覆盖保墒。

(5)地膜覆盖集雨增墒技术

根据降水情况,秋季深耕深松25厘米以上,耕后打耱收墒。亩施用优质有机肥4000公斤左右。平整土地,开双垄沟。宽窄行总幅110厘米,其中宽行60厘米,窄行50厘米,垄膜面保持55厘米,垄高8~10厘米。在垄面上相距35厘米开两条小沟,深4~5厘米,宽8~10厘米。根据土壤墒情,先播种后覆盖或先覆盖后播种,最终保持膜面形成两条小垄沟。配套配方施肥和高产栽培技术。

(6)粮肥(草、经)分带轮作技术

沿坡面等高线分带起垄,按粮食—夏绿肥和粮食—油料—豆类的轮作制度等分别种植在垄带内。垄带宽度根据作物品种和生态条件确定。

(7)抗旱保水剂技术

用抗旱保水剂拌种每10公斤种子加0.4~0.6公斤保水剂。先将种子用水充分湿润,然后将保水剂(拌种剂)与等量细土混合,与种子充分搅拌使其均匀地粘在种子上,拌种后即可播种。保水剂施入土壤每亩用保水剂1.5~2公斤,与农肥混合均匀,然后穴施或条(沟)施到土壤中,与土壤混合均匀。

旱作农业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旱作农业必须是以稳定的土地生产能力的建设与生产发展目标相结合,根据温饱型、效益型和生态型发展目标及当地条件,选择技术模式。

其次,为了提高抗旱和土地生产能力,必须采用综合技术模式,以实现技术优势互补。生产中主体技术要明确,配套技术也不可忽视,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