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生态区划分

发布日期:2019-07-02 15:06

一.生态区划分

根据中国稻作在地域分布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的稻区。以地区生态条件、种植制度和稻种类型三者结合的方法,将全国划分为6个稻作带。70年代以来,根据稻作生产和研究工作的进展,在原有6个稻作带的基础上,把原依行政区域分带改为按自然生态和经济技术条件的地域特点分区,修正了各区的分界线和命名,并充实了一些生态描述。

华南湿热双季稻作区

位于南岭以南,包括云南省西南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南部,福建省东南部,台湾省以及南海省等地。本区稻田约占全国稻田面积的17%,稻谷产量约占全国稻谷总产的16%,均居全国第二位。

本区属热带和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高温多湿。稻作期间日平均气温22~26℃,日较差5.4~8.1℃,>10℃的积温6500~8000℃。稻作生长季达260天以上,山区比同纬度平原短5~10天。早稻安全播种期:2月中旬至3月中旬;海南省南部可在12月播种,全年都能种稻,是中国水稻育种加代的重要基地;丘陵山地随海拔每增高100米,播种期推迟3~7天。晚稻安全齐穗期:9月下旬至10月底;丘陵山地随海拔每增高100米,提早2~5天。稻作期间总日照时数1400~2000小时,日照百分率40~60%,且由南向北递减;光合辐射总量40~50千卡/平方厘米,由南向北,自东到西递减,海南省为全国最高值。稻作季节雨量充沛,总降水量1100~1600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匀,丘陵台地有明显春、秋干早。土壤多为冲积土、砖红壤、赤红壤等发育而成的水稻土。种植制度以双季稻为主,占稻田面积80%以上。海南省南部的陵水、崖县有少量三季稻和冬稻种植。稻田复种轮作方式多样,有以双季稻与冬作物夏种的一年三熟制;有休闲田种植双季稻;有单季稻与甘薯、大豆、花生、甘蔗、黄麻等旱作物,复种的一年两熟制;有稻作与旱作实行年间轮换的水早轮作制。稻作品种以釉稻为主,山区和台湾省有粳稻种植。本区常有早稻播种和开花期间的低温阴雨,晚稻出穗、灌浆期的"寒露风",春、秋干旱,夏季台风暴雨以及交替出现的病虫危害等。

华中湿润单、双季稻作区

位于淮河、秦岭以南,南岭以北。包括江苏、安徽省的中、南部,河南、陕西省的南缘,四川省东半部,浙江、湖南、湖北、江西诸省及上海市的全部,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福建省的中、北部。本区稻田约占中国稻田面积的65.5%,稻谷产量约占中国稻谷总产的66%,均居全国首位。

本区属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稻作期间日平均气温21~25℃,日较差6~10℃>10℃积温4500~6500℃,由南而北递减,东西差异不大;四川盆地南部积温稍多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丘陵山地海拔每升高100米,积温减少100℃左右。稻作生长季为200~260天,丘陵山地短厂同纬度平原。早稻安全播种期:3月中旬至4月中旬,由北而南逐渐提早;丘陵山地随海拔每增高10o米,推迟3~4天。四川盆地因有秦岭、大巴山对寒流的阻挡,春温回升早于东部沿海地区,早稻播期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地区要早10~15天。晚稻安全齐穗期:9月初至10月上旬,四川和汉中盆地比同纬度平原提前5~10天。稻作期间日照总时数900~1600小时,以四川盆地最少;日照百分率30~50%,北多南少,沿海又少于内陆。稻作期的光合辐射总量30~48千卡/平方厘米,沿海与山地丘陵,因云雨较多,总辐射量偏少。稻作生长季节总降水量为750~1300毫米,北少南多,差异较大。平原为冲积土,土质肥沃,丘陵山地多由红壤、黄壤发育而成的水稻土,土质粘性大,有机质含量低,酸性强;低洼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次生潜育化严重。种植制度为单季稻、双季稻的过渡地带。北部沿淮和鄂北一带为单季稻区:中部的苏南、浙北平原、皖中平原、鄂中丘陵平原、汉中盆地及四川部分盆地为双季稻与单季稻混栽地区:再向南移,双季稻面积显著增多。丘陵山区的种植制度,因地域和海拔不同而有差异。中部的浙北、皖南海拔在300米以下,南部福建在500米以下,一般都可种双季稻。品种以籼稻占多数,杂交籼稻占有很大比重。太湖平原的单季稻和双季晚稻采用粳稻。本区由于气候的不稳定性,水、旱、风、雹及高、低温等多有发生。同时,病虫害种类多,常在生产上造成损失。

华北半湿润单季稻作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包括辽宁省的辽东半岛,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的张家口至内蒙古自治区多伦一线以南部分,山西省全部,陕西省秦岭以北的东南大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以南的黄土高原,甘肃省兰州以东,河南省中北部,山东省全部,以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北地区。稻田面积约占中国稻田面积的8%,稻谷产量约占中国稻谷总产量的8%。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春季温度回升缓慢,秋季气温下降较快。稻作期间日平均气温19~23℃,东部高于西部,南北差异较小;日较差10~14℃;>10℃的积温为3500~4500℃,自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稻作生长季为140~200天,华北东部长于西北部和辽东半岛。安全播种期为4月10日至4月25日;安全齐穗期,8月上旬至8月中下旬。稻作期间日照时数为1200~1600小时,日照百分率46~60%,以华北平原为多。稻作生长季的光合辐射总量为35~42千卡/平方厘米,自西向东逐渐增大,海河一带为本区的高值区。稻作期间降水量一般为400~800毫米,东南多于西北,西部的兰州只有288毫米。降水季节分布不匀,春雨特少,主要集中在6月至8月,年际变率较大,多雨年平原洪涝成灾,少雨年干旱严重,致使稻作面积难以稳定。土壤是由草甸土、盐碱土,部分为褐土、栗钙土等发育而成的水稻土。其淋浴作用小,富含速效性矿物质养分。但因蒸发强烈,低地表土极易泛盐。陕西省关中及山西省汾河下游冲积平原,土壤疏松肥沃。种植制度以单季稻为主,淮北平原、海河地区多以一熟稻和麦稻两熟搭配种植,辽东半岛以一季中粳为主。品种在北部以早熟或中熟中粳为主;南部地区采用中籼、杂交籼稻。

东北半湿润早熟单季稻作区

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包括黑龙江省东部,吉林省,辽宁省的中北部。稻田面积约占全国稻田面积的2.5%,稻谷产量约占全国稻谷总产的3.0%。本区单产较高,米质优良,是商品优质米产区之一。

本区属中温带和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温和湿润,冬季严寒漫长。稻作期间日平均气温17~20℃,日较差12℃左右;>10℃积温小于3500℃。黑龙江省北部只有2000℃。稻作生长季110~160天,为全国最短。安全播种期自南向北为4月25日至5月25日。安全齐穗期为7月20日至8月15日。稻作生长期总日照时数1000~1250小时,日照百分率55~60%,光合辐射总量24~35千卡/平方厘米,自北向南递增。降水量只有300~600毫米,西部少于东部。水分不足乃是影响稻作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土壤多为草甸土、沼泽土、白浆土、盐碱土等发育而成的水稻土。种植制度均为一年一熟的单季早粳稻。栽培方法已由播向育苗移栽演变。品种为早熟早粳稻,南部为中、迟熟类型;北部为特早熟类型。低温冷害、秋涝春旱和稻瘟病等自然灾害,是使稻作生产不稳的主要因素。

西北干燥单季稻作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青藏高原以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大部,陕西省北部,河北省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稻田面积只占中国稻田面积的0.5%左右,稻谷产量占中国稻谷总产的0.4%左右。

本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干燥气候,降水稀少,气温变化剧烈,但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稻作期间日平均气温18~22℃,日较差是全国最大值区,达11~14℃,有利光合产物积累。10℃积温2200~4000℃。稻作生长季短,为120~180天,自北向南逐渐增加。安全播种期为4月15日至5月5日。安全齐穗期,地区差别很大,北疆7月中旬至8月初,南疆可到8月中下旬,河西走廊与银川平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稻作生长季日照时数为1350~1600小时,日照百分率除南疆的于田、和田外,均在65~70%,为全国最高值区;光合辐射总量为30~40千卡/平方厘米,北部又比南部大。稻作生长季节降水量仅30~350毫米,为全国最少,其中又以南疆最少;东南部高原雨量略多,为200~350毫米。水源不足、霜冻早,是限制稻作生产的主要因素。但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有利光合物质积累,易获高产。土壤多为草甸土、沼泽土、盐碱土发育而成的水稻土。以单季稻为主,部分地区也发展了稻麦两熟,或稻、麦、旱秋作物轮换的两年三熟。稻作品种类型较多,河西走廊、银川平原以中熟早粳为主;北疆以早熟早粳为多;南疆可用早熟中粳。

西南高原湿润单季稻作区

位于中国大陆西南部。包括贵州省大部,云南省中、北部,四川省北部的甘孜、阿坝,青海省以及西藏自治区的零星稻区。稻田面积约占中国稻田面积的6.5%,稻谷产量约占中国稻谷总产的6.6%。

本区属亚热带和温带湿润和半湿润高原季原汽候。气候类型呈明显的立体分布,2800米以上地区已不能种稻。稻作期间贵州高原日平均气温18~24℃,日较差9~10℃,>10℃的积温3700~5100℃;云南高原日平均气温17~21℃,>10℃的积温3000~6000℃。稻作生长季只有190~220天,比同纬度华中稻作区少15~30天。贵州高原稻作安全播种期,3月底至4月中旬,比同纬度东部地区迟15~20天;安全齐穗期,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比同纬度东部地区提前15天左右。云南高原稻作安全播种期和安全齐穗期,分别比贵州高原推迟和提早15天左右。稻作期间总日照时数差异较大,贵州高原多云雾,光照不足,为950~11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0~38%,光合总辐射量为20~30千卡/平方厘米,为全国低值区;云南高原略高,日照总时数为1050~1440小时,光合辐射总量为25~30千卡/平方厘米;青藏高原与四川西南部高原山地,又多于云贵高原。稻作期间,大部分地区雨量充足,但时空分布不匀,春旱、伏旱、秋旱可在不同地区出现。贵州高原总降水量为850~1000毫米,由南向北,自东向西明显递减,西部多春旱。云南高原,降水充沛,总降水量在1100毫米左右,其地理分布,大致由北部中部向东、南、西三面递增;季节分配差异也很大,11月到翌年4月为冬、春干旱季节,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5月至10月为雨季,尤以6月至8月为多,占全年雨量的60%。藏南谷地雨量更少,仅300~450毫米,略多于西北稻作区,春旱是阻碍稻作生产的主要因素。土壤多由黄壤和红壤发育而成的水稻土。一般以单季稻的稻麦两熟为主。云南高原农业的垂直分布明显,海拔3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有少量一年一熟的单季早熟粳稻;海拔1400~2300米的中暖地带,多为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的单季中粳稻;1400米以下的低热区为一年两熟的单季中籼稻,间有部分双季稻,故有"立体"农业之称。贵州高原在海拔800米以下,可种植双资源极为丰富,有世界稻种宝库之称。栽培品种按海拔高度形成自然的粳籼分界线。海拔2000米以上为粳稻区;1750米以下为籼稻区,介乎其间的,为粳籼混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