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防治方法有几种?

发布日期:2019-06-30 15:45

一、水稻恶苗病症状及危害

水稻恶苗病又叫水稻徒长病,一般发病田块病株率在3%以下,少数发病重的田块病株率可达40%以上,减产率可达10%~40%。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水稻恶苗病从水稻秧苗期到抽穗期都能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发生最多。

1、水稻苗期发病症状:水稻病株多表现为纤细、瘦弱、叶鞘拉长,比健株高出近1/3,色淡,叶片较窄,根系发育不良。少数病株比健株矮小。大部分病株在苗期即枯死,少数病株移栽后25天内枯死。

2、水稻大田期发病症状:水稻大田期有3种类型病株:

①徒长型:水稻病株表现叶鞘拉长,比健株高约1/3,分蘖少甚至不分蘖。叶片狭窄,并自下而上逐渐枯黄。中后期出现倒生根,叶鞘变褐,根系发黑,后期茎秆变软,整株枯死,枯死株上出现白色至粉白色霉层。

②普通型:水稻病株高矮与健株相当,叶色相近,有些发病快,2~3天即出现倒生根,并很快枯死。有些发病持续时间很长,除倒生根外,病株外表看不出其他症状,至20天或更久才见枯黄。③早穗型:水稻病株表现为提早抽穗,约比健株早3~7天,且穗头较高,穗小,经6~10天即成白穗,未成白穗的籽粒也不饱满。

二、水稻恶苗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水稻恶苗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种子内部和表面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在种子表面越冬。带菌种子是主要初侵染源。带病水稻种子萌发后,病菌从芽鞘、根部侵入,引起秧苗发病。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从伤口侵入,感染健苗,引起再侵染,使大田发病。水稻扬花时,分生孢子传染到花器上,产生病种子。脱粒时,病种子上的分生孢子黏附在无病种子上。

水稻恶苗病分为徒长型、矮化型,以及无显著症状的正常型和早穗型。病菌在30~35℃繁殖最快,20~25℃虽能繁殖,但繁殖速度缓慢,到40℃病菌显然受到抑制。典型的症状一般发生在移栽后的25~30天内。

1、水稻恶苗病发病第1峰期出现在秧田期,一般于播种后15天左右出现;第2峰在水稻分蘖高峰期出现;第3峰在水稻孕穗期出现。

2、高温有利于水稻恶苗病发生;水稻抽穗后若遇到高温多雨,可提高种子带菌率,并且加深侵染部位。

3、水稻种子带菌率越高,发病越重。肥床旱育秧田发病严重,地膜秧田病株率明显高于露地秧田。高温催芽、苗床高温管理,发病重。土温在35℃时,病菌最易侵害稻株。种子和秧苗有外伤时,有利于病菌侵入。

三、水稻恶苗病防治方法

1、水稻种子在播种前通过浸种可以杀灭病菌,

浸种药剂可选用:用25%施宝克5000倍液,或10%浸种灵3000倍液,或25%辉丰百克4000倍液浸种,或12%咪鲜·杀螟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12.5~20mg/kg,或15%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15~150mg/kg,或17%杀螟·乙蒜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或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5~7.5克/100千克种子,或20%代铵·多悬浮剂200~300倍液。浸种60小时后不必淘洗,即可催芽播种。浸种灵易光解,浸种时一定要避光,以免影响药效。

2、选种抗病水稻品种和无病种子,采取小苗带土移栽,并实行轮作倒茬,杜绝带病残体入稻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带病稻草应及早作燃料烧掉,或堆沤肥料,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严禁用病稻草催芽、扎秧把、覆盖秧床,也不要将病稻草堆放在水稻田边。

3、在旱育秧的秧苗针叶期,用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喷雾。田间发现病株后,每亩用25%施宝克乳油4毫升对水喷雾。在制种田,母本齐穗至始花期每亩用25%咪鲜胺乳油7毫升加25%三唑酮乳油3毫升,对水50kg喷雾。另外,还可以选用3.2%噁霉·甲霜水剂3~4克/亩,或45%福·酮可湿性粉剂750~1500mg/kg。